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我国文人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翻译的不同风格,即理雅各的严谨、细腻以及对原文的忠实和辜鸿铭译文的别出心裁。从翻译理论上证明不同翻译风格的译作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两个英译本(译者为辜鸿铭和刘殿爵),时间跨度100余年,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思维和认知,形成了辜和刘不同的翻译风格。本文通过"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新历史主义观点,对比二人在学而篇十五的翻译,知微见著,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应该被纳入翻译批评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借助一定的语料分析软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见出各译文文体突出方式的相似处和不同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见出两译文的语言特色、文体前景化特征以及两译者翻译理念与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内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西方广受传诵。本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比分析两译本翻译特点,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特别是宗教文化词的翻译,能反映两者对中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实根据译者经历和翻译目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一步分析两译者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5.
一个是中外闻名的文学大师和文化巨擘 ,另一个是罕见的语言天才、文化怪杰和保守主义文化宗师。林语堂与辜鸿铭 ,他们不仅是两位极富神韵的近现代文化名流 ,同时也代表着近代化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类型。本文从“林语堂对辜鸿铭的文化认知与借鉴”这一独特的视角 ,探讨两者之间错综交织的相似与互异关系。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辜鸿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无疑对深化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乃至近代思想史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这一时期的辜鸿铭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53):93-94
林语堂和辜鸿铭同以英文著述和汉语文化典籍翻译著称。本文以归化和异化理论在语篇和遣词两个层面分析林语堂与辜鸿铭英文著述及英译作品中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处理方式。两相比较,林氏作品的更倾向语篇归化-词语异化,而辜氏作品则更倾向语篇-词语归化。他们在译作上对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处理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目前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涉及的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英译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仁"在《论语》中内涵丰富、用法灵活,对其理解和翻译见仁见智。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英译本影响较大、广为人知。本文立足于"仁"的基本内涵,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仁"的英译,认为"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ren"为好。  相似文献   

9.
欧智华 《现代英语》2023,(23):117-119
文章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应用于分析辜鸿铭《中庸》的英译本,对《中庸》的英译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重点关注态度资源、文化负载词和修辞三个维度,探讨了这些维度在辜鸿铭译本中的体现,揭示了辜鸿铭如何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时,使中国文化对西方读者更加接近和理解,为翻译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李异鸣 《课外阅读》2011,(13):40-42
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太后过寿,两湖地区各衙门张灯结彩,并唱新编的"爱国歌"以示庆祝。时在张之洞幕中的辜鸿铭对梁鼎芬说:"满街都在唱‘爱国歌’,竟未闻有唱‘爱民歌’。"梁鼎芬回答说:"那你就编出歌词来给人家唱吧!"辜鸿铭略  相似文献   

11.
学贯中西的辜鸿铭对西方近代文明弊端的揭露和批评,以及对中国传统文明某些特点的揭示确有可取之处。然而,其过于保守与偏激却使其作品带有为本民族护短的不健全的文化心态。如何看辜鸿铭笔下的战争的出路、中国文明及辜鸿铭产生这一系列论调的问题之源,是一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东汉出现的"听妻入狱"是办案官员允许已婚无子的死刑囚犯之妻入狱与其同宿,以便能留下子嗣。今天的同居会见是针对服刑人员实行的一种会见制度,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不同。通过这两种古今囚犯处遇比对,有助于对今天的陷入困境的同居会见制度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14.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3月到中国旅行,其间不仅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拜访了包括辜鸿铭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芥川龙之介访问辜鸿铭,是将其看做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载体。通过与辜鸿铭的交流和探讨能使他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虚幻与想象中走出来,切身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而具体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5.
绝地反击     
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6.
殷小娟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9):109-112,115
基于对韦利﹑辜鸿铭﹑刘殿爵和丁往道四个《论语》英译本中有关"仁"思想内涵的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文化背景不同的译者对原著思想的理解和使用翻译策略的不同对中国古籍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逐渐升温.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主要从核心概念翻译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方面展开,视角丰富、层次不一.后续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应从加强史实材料收集和考证、深入文本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辜鸿铭其人辜鸿铭(1856——1928年),名汤生,字鸿铭,号汉滨读易者,福建厦门人。父亲是马来亚的华侨,他出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十岁,赴英国留学,1877年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后往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获工科文凭。辜鸿铭还到法国、意大利、奥国等地游历考察,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人情风俗有较多的了解。1880年返回槟榔屿,在新加坡殖民政府任职。此后,马建忠往东南亚办外交,结识辜鸿铭,谈及中土文化风情,使辜倾倒,遂弃西装革履,穿长  相似文献   

19.
一、辜鸿铭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中国人的精神》之《序言》中,辜鸿铭指出:“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  相似文献   

20.
刘红新 《文教资料》2008,(26):12-14
辜鸿铭倾毕生精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先后将<论语>、<中庸>、<大学>等翻译成英文.作为儒家经典外译先驱,辜鸿铭对儒家经典的翻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拟从翻译创作指导思想、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素质要求等方面对辜鸿铭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