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语言的解释,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作过表述,这里不再重复。下面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源泉,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产生于文化,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生长发展,语言受文化的制约,反过来又为文化服务。语言有许多功能,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具有传承功能,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就是靠语言的传承功能才得以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2.
陈霞 《文教资料》2005,(35):35-36
翻译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本文探讨了文化、语言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翻译的深层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因此,文化翻译应运而生。文化翻译旨在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能动的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文化不可剥离,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机制。一种语言反映一种文化,同时一种文化可以通过一种语言体现。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需有机结合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本研究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失衡现状出发,积极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导入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特定的文化常把烙印加到语言之上。而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语言转换的同时进行文化转换。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实际上是紧紧地附着于思维这个无限纵深的基础上的结构体,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是处在交际中人的思维载体。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是一种思维活动。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历史文化指的是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像鱼跟水,两者互相依附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靠语言流传下去。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种语言体现了一种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正是这一文化的载体,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同理,中国人想要了解西方的文化,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学习西方的语言,通过语言了解文化。而英语作为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语言,通过学习英语就能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门语言。因此,高中的英语教学,不单是语言的教学,也是一种文化的教学,教学中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中渗透的文化,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西方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对英语这一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掌握一种语言是了解这个民族文化的前提。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学习也就是文化学习。通过论述和列举事实阐明了文化渗透在语言教学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许欣 《海外英语》2014,(16):134-135
每一种语言都与它发源地的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内容与形式。鉴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我们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要考虑文化的差异,只有准确把握了两种文化的语言差异,才能更加准确、快速的去翻译、理解另一种语言。该文笔者从跨文化角度着手,给出了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代表了一种文化,同时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保存一种语言就是保存一种文化。相反,失去了一种语言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了一种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意味着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和信息来源。对广西仡佬语濒危成因进行分析,不仅能起到加强对仡佬语的保护作用,而且能使仡佬语所蕴含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7):156-157
<正>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民俗文化相关。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共生共存、息息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基,任何一种语言都要有它的文化土壤,才能生根、发芽、成长,一种语言的文化基础越深厚,它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就越丰富。语言的要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的运用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则;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都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所表述的内容一定与那种语言的整体背景,也就是那种语言所显示的文化世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首先从文化谈起。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主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珺 《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10-111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我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和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和文化,语言和翻译及文化和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翻译文化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就在《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是有背景的。此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邓炎昌、刘润也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文化深深植根于语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所以说,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也就是学习和掌握一种文化。例如,在语言学习中进行的翻译活动,是把一种语言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一种多层次、多边缘的功能系统,语言在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并同时建构着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语言本身。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的教学,所以文化的导入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导入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及适度性原则。导入的文化内容应以习俗文化、心理思维文化、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满足着一个民族交际的需要,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表现。而文化在学习一种语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也是不可置疑的。众所周知,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形象生动,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世界。特定的语言往往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连,成为特定民族文化的鲜明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方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实际上包含了从一种文化过渡到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人们自小学习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时是与熟悉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步进行的,他们在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也学习了文化。因此,人们在学习使用外语时,也要在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弄懂语法…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亲属称谓不仅是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汉英这两种语言也不例外。本文将首先指出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之间的差异。并深入分析蕴藏在这些差异之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文化必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在某种意义上讲,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与那种语言相关联的文化。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是今后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首先从文化谈起。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主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东西方文化存有差异。任何一种语言都归属一种文化系统,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语言、文字、文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操作的虽然是两种语言,但实际涉及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差异的翻译应是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