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松浦友久是中国学界所熟知的日本汉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的唐诗研究,尤其是李白研究,出版了三本关于李白研究的专著。本文在阅读松浦先生的三本专著的基础上,试图就松浦先生关于李白研究的角度与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译[日)松浦友久所著的《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一书,松浦先生谈到李白因加入永王璘幕府而被流放时写道: 就在李白即将被处死的时候,过去曾经受过他的救命之恩的郭子仪,如今成了朝廷的高官,经过他们的保本,才得以减免死罪,流放夜郎。李白郭子仪互救是一段流传极广的传说。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代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白)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嗣后,乐史《李翰林别集序》,宋祁《新唐书·李白传》都信而无疑,抄录转载。笔  相似文献   

5.
当涂境内的青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眠之所,也是李白景慕的南齐诗人谢朓的筑室之处。它可谓有幸,在不过三百年的时间里,竟吸纳了两位闻名于世的诗人。二人的山水诗受到千百年来读者的喜爱与称颂。尽管李白山水诗中有谢朓的影子,但他们成就各异,艺术追求也不尽相同。本文就诗人谢朓和李白的山水诗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6.
当涂境内的青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眠之所,也是李白景慕的南齐诗人谢朓的筑室之处.它可谓有幸,在不过三百年的时间里,竟吸纳了两位闻名于世的诗人.二人的山水诗受到千百年来读者的喜爱与称颂.尽管李白山水诗中有谢朓的影子,但他们成就各异,艺术追求也不尽相同.本文就诗人谢朓和李白的山水诗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白诗歌的思想研究,历来论述众多,本文就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关于李白诗歌的思想研究进行梳理,将其观点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突出其对李白研究视角、方法、思路等方面的独特创新之处,给予准确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李白漫游的人生注定了乡愁成为他诗歌的主要旋律,"客寓意识"是其基于身份认同、心灵归宿意义上的更深刻的乡愁,而方文山词作刻划出了当代都市人群流动生存状态下的心灵困境,并伴生出社会转型和地缘政治所带来的强烈的文化乡愁,为"客寓意识"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叶蕾 《现代语文》2009,(10):29-30
钟嵘《诗品》谢朓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朓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朓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胱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朓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朓,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  相似文献   

10.
早自习课上,我按照惯例在教室里巡视,当我走到郭丽娜同学身旁时,她悄悄地对我说:“老师……”,接着用手指轻轻指着打开的练习簿。等我凑近了练习簿,她说:“谢朓楼的朓应该读tiao。”我这才看清,她的练习薄中央用铅笔工整地写着这么两行字:朓读tiao,现代汉语词典P1253。我猛然想起昨天教学王维的《汉江临朓》、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相似文献   

11.
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审美特征,也铸就了其浪漫主义的诗风特质。豪放飘逸,李白也是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有阮籍的渊放、郭璞的超拔、鲍照的俊逸和谢朓的清秀;其自身造就了浪漫主义的杰作,形成了乐府的"浪漫"和绝句的"飘逸"。  相似文献   

12.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文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句式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3.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上也有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14.
清初诗人王士祯,对李白推崇的同时,并颂扬其“一生低首谢宜城”(《论诗绝句》)。从李白现存的带有仰慕“谢宣城”(即谢朓)的诗篇中,的确可以看出其“低首”的诗句。然而,透过那些“低首”的诗句,则可以看到李白时刻不忘追踪目标,研习诗艺,提升并超越自我的“昂首”意识。  相似文献   

15.
“小谢”之称始见于钟嵘《诗品》,指谢惠连而非谢朓,这一现象与钟嵘对永明新体的排斥关系密切。唐代近体诗获得极大发展,唐人尊谢朓而不重惠连,“小谢”之名从此确定为谢朓。宋人提出“三谢”之说,注意到谢灵运、谢惠连与谢朓在诗风上的古近之分,重新关注谢惠连的文学价值。明清时期因《诗品》流行、诗坛复古风潮等因素,谢惠连再次受到重视,部分推重古体的诗论家乃至重新呼之“小谢”,并提出谢惠连成就高于谢朓的论断。作为诗史上的小家,谢惠连的地位升沉是时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上佳见证。  相似文献   

16.
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谢朓是比“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诗人,也是比同时代人提供了更多有益东西的诗人。在南齐一代,谢朓的诗歌成就最高;他的诗歌,在南北朝中后期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山水诗人,他对南北朝中后期以及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影响比较深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还一再得到伟大诗人李白的赞赏。要对南北朝中后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要对我国山水诗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谢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做些探讨,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正>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一种复杂的感情。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却化虚为实,可触可感,千姿百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以抽刀断水,水流更疾,比喻内心的苦愁无法排解,极言愁思之多。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同时又是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一般定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组成的“竟陵八友”,是南齐永明年间由竟陵王萧子良召集形成的文人团体。但其实,“竟陵八友”的雏形,早在王俭身居宰府,掌选职,又兼领国子祭酒时就已经初具规模。后来被王俭拉拢团结的萧衍、谢朓、任昉、萧琛等人纷纷转入竟陵王府,倒向竟陵王萧子良一边,最终形成“竟陵八友”。这其实是皇权和王俭士族相权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齐武帝忌惮王俭势力扩大,扶植二儿子竟陵王萧子良以打压王俭的一台好戏。探究“竟陵八友”的形成,可揭示永明年间皇权一面利用士族、一面又打压士族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那年去宣城,就是冲着谢朓楼去的。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向一位正在值勤的交警打听:"请问去谢朓楼怎么走啊?"沿着这路一直向前,再过两个红绿灯,向左拐,走500米左右就到了。"交警同志手指着我们迎面的一条马路,热情地告诉我  相似文献   

2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在宣州谢胱楼上设宴送别官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族叔李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栽(753)秋天,是李白多次游历宣城后有感而作。论文逐句割析诗歌的用意,显现出诗人在理想与现实问充满矛盾因而产生的急剧的感情变化,一路写来,既充满悲怆,也表现出刚毅不屈的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