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短篇集《沉溺》描绘了多米尼加裔群体流散的生存窘况。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替、人物的“缺失”与“再现”并存,不仅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移民者在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及在美国贫困潦倒的生存困境,更揭示了他们难以跻身美国主流社会而成为“非此非彼”的他者。文章从多米尼加流散者的生存困境着手,着重分析移民者颠沛流离的流散经历以及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他者身份,探讨造成流散者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问世于其处女作《疾病解说者》获奖三年之后,既是她首部长篇,也是又一部深深打动了世界读者的流散文学佳作.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体验娓娓道出了两代流散者对待移入地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他们所共同经受的心灵煎熬及矛盾选择,体现出流散者深切的情感疼痛及其多重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3.
《同名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裘帕·拉希莉的作品,描述了印度的果戈理一家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经历。四位主人公艾修克、阿西玛、果戈理和毛舒米在生活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身份窘境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身份追寻。本文以《同名人》中四位主人公的美国生活经历为出发点,剖析他们身份窘境的成因,探寻他们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文化归属的寻找过程。  相似文献   

4.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4,(21):36-37
虽然V.S.奈保尔和J.M.库切种族出身不同,但是都流散于母国与异国之间,既无法获得母国的认同,又无法被异国接受,多重的文化身份造成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危机。通过比较两位作家,有助于理解后殖民流散作家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找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最近湖南卫视播出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在此节目中,参加者初到新环境的表现凸显了跨文化适应这个重要问题问题,尤其表现在00后孩子们的身上,如张悦轩(天天)、田雨橙(Cindy)和Kimi在第一期中初到农村环境的种种不适应。该文主要运用Young Yun Kim的压力—调试—成长模式来分析解释他们所呈现出的对新环境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并以此得出结论:在经过了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的调试之后,不知不觉的成长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6.
最近湖南卫视播出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在此节目中,参加者初到新环境的表现凸显了跨文化适应这个重要问题问题,尤其表现在00后孩子们的身上,如张悦轩(天天)、田雨橙(Cindy)和Kimi在第一期中初到农村环境的种种不适应。该文主要运用Young Yun Kim的压力—调试—成长模式来分析解释他们所呈现出的对新环境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并以此得出结论:在经过了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的调试之后,不知不觉的成长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7.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新推的一部反映犹太流散者家庭在美国的遭遇的作品。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通过解读欧茨《掘墓人的女儿》中流散者文化身份消解后徘徊于主流文化边缘的处境及由此而来的孤独焦灼的心态,探讨了少数族裔在遭遇文化身份消解后的普遍生存状态,分析其生存选择、孤独心态及其对心灵原乡的无尽守望,批判了美国多元文化外表下潜藏着的族裔歧视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们的家庭婚礼》为研究对象,分析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发现其基本符合U型曲线模式,对跨文化交际具有借鉴意义,以此总结出适应陌生文化所应采取的策略,以便于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过程,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9.
曲静 《海外英语》2015,(3):180-181
该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适应的U型曲线模式分析小说中张家人来美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对美国生活的新奇到在文化冲击下对中国文化的固守,到后来完全被美国化,最后到对美国文化完全适应状态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作家,他本身的边缘性对其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边缘性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是一些困惑的漂泊者(流散者)、戴着面具的模仿者、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他者等等。通过他们,奈保尔力图告诉人们的是:外来移民和移居宗主国的原殖民地人,无论他身份如何变化,都只能是一个永远的流散者和边缘人。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适应的U型曲线模式分析小说中张家人来美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对美国生活的新奇到在文化冲击下对中国文化的固守,到后来完全被美国化,最后到对美国文化完全适应状态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滨州学院学报》2021,(5):66-70
严歌苓小说《密语者》中的女主人公乔红梅不断地进行着移居,其移居意向中包含着对现实的失望、对未知的渴望,以及对自我回归的诉求。而这些具体的移居意向背后则隐含着深刻的人学母题,即对钟摆之人、探索之人、回归之人的人性挖掘。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世界是平的》又叫《服务外包》以热门话题服务外包和爱情、文化为主题,演绎了一场跨文化爱情,也体现了文化差异,文化冲击和文化融合。以该影片为研究对象,运用跨文化适应理论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文化震荡(尤其是文化疲劳和文化距离两方面)和跨文化适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通过剖析男主角陶德.安德森在印度所经历的文化冲击及他所采取的跨文化适应策略,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从文化冲突转向文化融合,从而有效地达成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使者,奔赴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经历了一系列跨文化适应的问题。本文以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从志愿者必须经历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出发,探讨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徐健钊 《考试周刊》2014,(80):41-42
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电影讲述了相同的故事,但二者效果却不同,这主要由于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段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差异。从叙事结构上看,电影《追风筝的人》保留了小说中的顺序结构,但对小说中独特的二元对立结构诠释得不够;从叙事手段上看,虽然二者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电影特有的叙事手法要比小说丰富;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改编电影重现了小说中的一部分人物形象,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处理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有些篇目是同名的,这个问题历来未受太大关注。然而,这些同名篇目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偶然的,而是与它的命题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一是运用套语,二是比兴手法。出现同名篇目的地域邻近,也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能。本文就同名篇目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孙玉石 《现代语文》2009,(12):130-131
根据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朗读者》在世界范围内为德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赢得了话语权。这是如何实现的?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文本成功所带来的客观效果?结合作品的时代语境和内部的叙事策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而更为理性、全面地理解二战题材作品。  相似文献   

18.
19.
鲁迅的小说素以怀疑、多疑、质疑、自我否定的特色和深沉悠远丰富的意境而发人深省。在完成这一系列独特的发挥时,鲁迅的叙事采用了风格相对统一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的多样的手法。而《孤独者》在叙事上则是独具风采的一篇。  相似文献   

20.
崔涛  沈博 《中国高校科技》2019,(11):I0008-I0008
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与日俱增,中外语言教育结构面临着巨大的嬗变,尤其"二语习得"观念的推广,引导相关教育研究从语法、词汇、语音等纯粹知识技能领域向社会文化领域扩展。目前,我国高校语言教学及研究方面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要素关注程度明显不足,其中"社会文化因素"的整合严重滞后,这导致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对外教学工作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