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从感性的层面上 ,采用印象式的批评方法 ,细读文本并捕捉其游走于文字中的意象 :“偶然的比尔”、“家园与梦”、“孤独者的游戏与劳动”、“处女蛋的温情” ,从意象走近意蕴 ,体会作者倡导现代女性面对西方诱惑 ,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应回归自然 ,追求一种质朴单纯的生活理念的美好用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论述在《我爱比尔》这部中篇小说里 ,王安忆通过利用小说叙事结构模式中的内聚焦模式和叙事功能模式中的情态模式 ,将她所追求的小说思想与物质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关注女性身体,更注重女性精神世界的成长,她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女性心灵镜城做更深层次的透视和剖析。《我爱比尔》作为90年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文本,显示了王安忆强大的女性话语力量,展现了女性在社会边缘既反叛又依附的挣扎,文本从身体这一角度和策略抵达了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爱情永远是文学界亘古不变的主题,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爱情都是令人心生神往的。在接近二十世纪末,出现了一批描写了不同国度的人中之间恋爱的故事,其中,王安忆的《我爱比而》与严歌苓的《扶桑》是其中的代表佳作。两篇佳作都是中国与美国的男女跨国度恋爱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以不同的身份,独特的个性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吸引彼此的目光。本文我主要通过这两篇文章来谈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的爱情,但事实与想象永远不会那么雷同,除了两人之间的爱情外,他们还需要受到因种族不同而受到的阻碍。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在其各个创作阶段,都倾注着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和对女性解放道路的关注。她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以性爱为主题的作品,让敢于追求情爱的“新女性”从爱情的藩篱中突围而出。然而,王安忆发现尽管女性在性爱观上离经叛道,但由于受社会、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女性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与自我防护的依托,只能屈服于强大的现实压力。《我爱比尔》中阿三的遭遇充分的体现出女性解放的道路依然充满坎坷和曲折。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中篇小说《我爱比尔》呈现给人们这样一种现象: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洞开国门时,以上海文化所孕育出的女性阿三为代表的政治艺术家们,由于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在他们灵魂深处有着无法摆脱的传统情绪。虽然他们竭力希望与西方文化相认同,但在两种文化的冲撞中,其悲剧性结果是: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只能成为浮华生活的主角、精神世界的游牧者。  相似文献   

7.
8.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充满解构精神的一种批评方法,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批评理论。在这种批评思潮的影响下,80年代的中国曾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吸收并创作了大量具有女性意识,反菲勒斯文化中心传统的女性作品。王安忆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她的“三恋”、《我爱比尔》、《岗上的世纪》、《弟兄们》等等,都是很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9.
我爱看书,也爱写作文。在我上小学的这两年半时间里,我写出了不知多少篇文章。说起来,我还要感谢一下《我爱写作文》呢!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中篇小说《我爱比尔》呈现给人们这样一种现象: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洞开国门时,以上海文化所孕育出的女性阿三为代表的政治艺术家们,由于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在他们灵魂深处有着无法摆脱的传统情绪。虽然他们竭力希望与西方文化相认同,但在两种文化的冲撞中,其悲剧性结果是: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只能成为浮华生活的主角、精神世界的游牧者。  相似文献   

11.
《乌鸦》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艾伦·坡的经典爱情诗歌之一。凭借其优美的韵律、广泛的修辞、独特的意象、忧郁的基调而被广为传诵。"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主义研究。《乌鸦》也正契合了陌生化理论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陌生化视野下对《乌鸦》从三个方面——意象、语言和修辞的陌生化重新进行解读有着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能为更好地挖掘诗歌的艺术形式之美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詹丹 《语文学习》2010,(5):42-45
我在此前发表的有关郭沫若《天上的市街》分析文章中.谈到了诵读与解读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尽管那篇以分析为主的文章,只稍稍谈及诵读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对诗歌诵读方式的轻视。诵读既是感性把握诗歌的重要方式,也能把理性的解读重新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这里,我将以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对象(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反复朗读这首诗”的要求).试着探讨一下解读与诵读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一种最具语言变异性的文体。文体这一概念除了包含以语言学为核心的文本样式,还包含着通过文体体现出来的作家的体验方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并且这一概念还与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相联系。通过对诗歌语言,艺术个性,创作背景的文本解读,可以很好地把握艾青的创作心理、价值取向及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十七年"文学创作受特殊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和政治意识形态规约,有人说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在此是断裂的。《青春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一,重读文本,发现作品中依然有新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因子,由于战争、革命和改造等主题的深入使其呈现出"本土化"现代性特质。尤其是林道静形象,在文学创作空间逼仄的时代,依然放射着人性的光辉,而对人性的书写一直是新文学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角色代表的是人类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即:唐僧——前意识,猪八戒——无意识,孙悟空与沙僧——理想的和现实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在《连环套》中借助霓喜的遭遇,呈现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理解: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缺乏必要的自我意识,对自身价值产生误解,甘愿沦为男性的附庸;男性掌控着话语权,使女性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女性为了生存而走进无爱的婚姻,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性格逐渐发生变异。张爱玲的苍凉叙事,传达出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隐忧。  相似文献   

18.
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之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从这部巨作之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当下,更应该从多维角度如哲学的高度、政治学的角度、价值论的角度等认真地解读之、应用之。  相似文献   

19.
<正>艾青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的《我爱这土地》,于次月11日发表于《十日文萃》的第一卷第四期。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日寇在中国的国土上肆意践踏,祖国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诗人的艾青,目睹了祖国惨遭苦难的景象,毅然拿起手中的笔,以自己的力量投入到抗战的行列中,用发自灵魂的真音,写下了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