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字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带给我们关于中国诗论传统中关于诗艺的价值争议问题的启示,本文对此展开具体讨论,揭示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性”,来自于诗论家围绕着诗艺作出的种种文化价值关怀,并强调在诗论考察中建立诗艺的视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宇文所安     
《现代语文》2006,(6):59-59
宇所安(Stephen Owen)是当代美国名汉学家,为哈佛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该校东亚系和比较学系,是以汉学研究而获此殊荣的极少数美国学之一。  相似文献   

3.
闵西鸿 《考试周刊》2009,(30):14-15
本文对宇文所安的《文赋》译文的一小片段译文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指出宇文所安译文中一些可以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21,(4):40-48
双向阐释是宇文所安翻译《文心雕龙》的基本策略,通过对比阐释中西文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阐释模式的基础在于中西文论的人文向度,即文本的开放性、认知的相通性、对话的互惠性。因为文本开放,中西文论才能同识文心,各织文采,互通文思;因为认知相通,中西文论对自然、社会和文学才有异中有同的看法;因为互通有无,中西文论对话才能互识、互证、互补。中西文论虽然互不隶属,但人文情怀却能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敏感的心灵总能谱写传世的作品。正是基于相似的人文向度,宇文所安才能进行双向阐释,和刘勰完成了一场关于中西文论的超时空对话,为《文心雕龙》打开了通往世界文学经典的大门。  相似文献   

5.
6.
北美汉学家宇文所安用他诗性的语言和西方的视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古典诗歌及文化,先后创作了《初唐诗》《盛唐诗》《追忆》《迷楼》《他山的石头记》和《中国文论》等一系列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权力运作模式和传统知识分子心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文学的视野和可能性。他对潜藏在文学背后更隐秘和更深层的内涵有极高的敏感度,所以能还原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初状态,挖掘出文字深层的意蕴和话语参照。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他“文本细读”方法的运用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境还原,所以研究他的著作也不断出现。这里试图从四个方面总结国内学者对宇文所安文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和解读是从西方自身的文化语境出发的,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其中对宇文所安治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西方文学理论是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宇文所安治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实践独树一帜,既有对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继承的一面,也有对其超越的一面.对宇文所安汉学研究方法的探索,有助于弥补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不足,扩大研究的视野,由此在中西方异质文化的宏大视野背景下,互识、互补、互证,共同探讨、阐释中国古代诗学.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22,(1):26-33
关于《离骚》首个英译本的出处、译者身份及译本特征目前还存在一些纰漏或语焉不详。本文从文献考证、译者交游、译本关联出发考证译者身份,论述《离骚》首个英译本的翻译特点。《中国评论》第七卷第五期最早刊登了V.W.X.的《离骚》英语译文,署名V.W.X.的译者为英国晚清来华外交官汉学家庄延龄。这一论断改写了庄延龄的汉诗英译成就,使其部分遮蔽的汉学成果得以彰显。庄延龄不仅是《离骚》的最早英译者,也是《诗经》及杜甫、魏徵、陈子昂、张九龄、孟郊等唐代诗人英译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63-70
宇文所安在唐诗史研究中有其新见:首次对初唐诗进行整体研究,发掘宫廷诗三部式结构,重新界定陈子昂文学地位;颠覆诸多盛唐文学成说;引入"中世纪"这一视角,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中唐文学风貌;对晚唐诗歌进行互文性研究,提出文学史不等于朝代史的文学史观。但他的唐诗史研究,也有明显的误读和偏见:如对寒山、王梵志以及女诗人的忽略,"中世纪"视角研究的有效性问题,选文定篇比例严重失衡等。梳理其唐诗史研究中的新见和缪见对于国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写文学史热潮是回顾也是反思。  相似文献   

10.
宇文所安翻译中重构的杜甫形象同传统的杜甫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梳理了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杜诗译文和副文本中的杜甫形象变异的类型和原因。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在杜诗翻译中重构的杜甫形象呈现立体化特征,既有创新的一面,又有颠覆儒家传统的一面。这种颠覆式“凝视”是为了满足西方主流社会、文化和文学集体想象物中的期待视域,以重新书写唐诗史,重新解释唐诗现象。宇文所安既把杜甫形象推向世界,又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世界,我们理应批判式接受。  相似文献   

11.
《论语》英译史上,不少译本中存在误读现象。《论语》英译中的误读可分为两种: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前者是因为译者中国语言和文化水平有限造成,后者则是因为译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有意为之。不管是无意识误读还是有意识误读,最终造成译文和原文相差甚远。在以后的中国文化外典籍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当代汉学界,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影响。他对唐诗进行了阐释与翻译,译诗被收录到世界权威的文学选集中,并选入到美国大学教材。宇文所安作为“文化他者”,将新批评理论运用到唐诗翻译中的文本表现,无疑对中国古典诗歌外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甚至是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把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的"非关"翻译成"has nothing to do with","材"翻译成"material"。针对这两处英译及评论展开论述。认为"has nothing to do with"改为"not be bound to/does not stick to"更加符合《沧浪诗话》原文之意。把"材"翻译成material,符合严羽的本意,有其合理性,但却没有看到更深层之意,翻译成"material and talent"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初唐诗》《盛唐诗》和《晚唐诗》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史研究的三部力作。在这些书中,宇文所安共翻译了751首唐诗,数量可谓惊人。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他的诗歌史建构和研究,宇文所安在这三本书中采取的主要是语文学翻译模式,具体而言,译者刻意地在译文中保留汉学中的语文学的严谨状态,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说。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在这三本书中,宇文所安属于研究型译者,他的首要身份是文学史家,然后才是翻译家。  相似文献   

15.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视角较为新颖,采用散文式笔法和比较诗学双向阐发的方法,同时选取较为冷门的材料,得出与中国学者有同有异的结论。本文试探究第一章"早期文本"中"三级阶段论"的创新之处及与中国各家解释的相似处,说明本书在理论阐释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宇文所安的唐诗英译在西方汉学家的唐诗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唐诗研究产生了影响,继而影响了其翻译思想。本文考察了其译诗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分析唐诗翻译的修辞特征和比较比喻性和列锦性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译者的古典和现当代中国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强调的唐诗修辞翻译的学术性与翻译的文学性并不冲突,而是为了满足唐诗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字文所安教授对唐代文学的研究,是学界比较熟悉的,但其中潜含着的认识框架,似乎还未引起充分的注意。本文以《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一书为中心,试图揭示他的研究背后的一整套现代性预设,并在此基础上指陈其内在限度,对这一研究类型作初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学的实践性意味着其途径的演变性、阶段性、层次性,但世界文学的建构途径也有其基本原则。翻译及其相关的途径是民族文学经典走向世界文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考察宇文所安选译的可通约性价值、译诗的世界诗歌特性、译诗的经典化和经典阅读、国际译评的推动作用,分析了唐诗的世界文学的建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汉学家把中国文学译文建构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本质上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学术研究需要,而不是为了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以一人之力编译了诺顿文选系列之《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1911年》。他试图通过互文编排实现文本家族的构建,展示中国文学传统在其漫长历史中体现出的承继性与多样性,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作为一名在西方学术体制中受训的汉学家,宇文所安在选集的编译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学传统之真实面貌。中国学者有必要对《中国文学选集》作出回应和反思,研究作为“他者”的汉学家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为平等互惠的国际文化交流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继《初唐诗》、《盛唐诗》的研究后,又以新的文学史视角来解读《晚唐诗》。对9世纪诗学的文本细读和文本留存的文化分析构成了宇文所安晚唐诗歌研究的显著特征,正如宇文所安所说,晚唐诗的讨论始终"放置在当时诗歌的背景及手抄本文化的问题中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