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二战期间阿道夫·艾希曼之徒的行为是"平庸之恶"。此类人不是恶魔,不是虐待狂,却帮助纳粹完成了屠杀犹太人的"任务"。告状作为日常生活之一现象,告状者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但他完成了全景敞视的"庸俗的恶"之功能。此全景敞视的恶,由教育生产与再生产而来,亦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人性的善恶评价、集体主义的极权统治。能否逃逸出该全景敞视的"监狱",如何逃逸?是个永久的问号也是一个警示。或许对"群"的再思考乃可能之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而人性异化中的"异化"指的就是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的主体性受压制导致人的本真自我同现实自我发生分离的现象,主体性与自我实现自由的缺失是人性异化的重要特征。本文对小说《芳华》中主要人物产生异化的原因与其人性异化的表现进行揭示和剖析,同时对人性异化后尚未泯灭的人性产生的自我救赎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3.
福柯《规训与惩罚》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微观权力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强大的规训作用。规训与全景敞视主义都是福柯创造的新术语,它们是现代社会最为有效的权力功能运行机制。中国的人事制度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福柯“系谱学”的“身体”取径及其在《规训与惩罚》中的“空间”理路进行考察,认为福柯在“全景敞视主义”中的“空间”概念拓展了系谱学的范围。而系谱学的身体概念置身于空间场域之后,又为现代人的生存境况翻出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5.
福柯提出的全景敞视主义阐述了如何通过规训使权力运行得更轻便、更迅速和更有效。从全景敞视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摄像头、事无巨细的规定和死的评价制度是如何为学校管理中的规训提供保障的。学校管理中的规训可能产生摄像头功能的异化、师生矛盾的激化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化等影响。为此,需要重申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摄像头的功能,倡导提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辩式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小说《芳华》被冯小刚改编成了电影《芳华》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电影的变异表现为三个"淡化"和一个团圆结局的设定。其一,淡化了极致政治环境下的人性书写,转化为浓浓的怀旧情绪;其二,淡化了极致战争环境下的人性书写,转化为对战争场面的猎奇观赏;其三,淡化了极致庸俗生活中的人性书写,转化为简短的画外音和画面提示。将千疮百孔的人生设定为一个团圆结局。从小说到电影,由人性的探索变成了滤镜下的青春。变异的原因当从意识形态的文化过滤、小说作者与电影导演文化认知和艺术追求的不同、媒介属性的差异等角度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7.
关系思维视域中的教育“图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元对立思维、过程思维和关系思维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实现有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处理方式,在关系思维的视野中,关系的存在是一种本体的、完整的和无条件的存在,其实现方式是二元而不两分,关联而不简单转换,超越而又包容的。从关系思维的角度理解,由教师与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等基本关系构成的教育“图景”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边城走向城市,始终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了《菜园》的风雨沧桑,借小人物的悲剧展示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照与思考。一、被"死亡"激活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9.
至从哲学产生以来,人们一直都未停息对人的探索,这正是哲学深层中所存在的一个共同的“隐形主题”——人与人的生存、人的本性、人的命运和价值。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或许我们能从席勒的理论中,在他那独特的审美视域下得到些答案。  相似文献   

10.
爱丁堡学派在提出"强纲领"后又发展了科学知识社会学,提出了有限论思想,该理论的核心主张是,概念乃至信念的意义在未来的应用中是可以修改的。通俗地讲,我们解释事物时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论域的效果就不同。按照有限论思想,所有科学信念都不具有终极性,都只适用于有限对象的有限命题,随着新现象的发现,特定的科学信念可以进行适当地调整,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有限论思想为缺口,为宇宙中心论的解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为此,有限论在保留中心逻辑的同时既消解了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又为该理论寻求了一条合适的退路。  相似文献   

11.
12.
<正>在七年级上学期,学校组织了集体听课的活动,同年级的一位老师选择了《论语十二章》作为教学展示课,这是一节上得颇顺利的课,可是在教学的结尾部分,却出现了意外的插曲。老师在课堂中设置了三个主问题,"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可以说这三个问题,将这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阐释与拓展。到最后一个  相似文献   

13.
左高超 《读写月报》2022,(31):19-21
<正>“春秋笔法”是《春秋》的话语表达方式,指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即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透过措辞手法和材料选取等传达主观态度。司马迁曾称赞《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也正因此,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叙史笔法,为后世史学乃至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春秋笔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字之中寓褒贬”,即作者通过某一个字的运用不动声色地向读者传达其深刻的价值取向,以达到臧否人物、褒贬历史的效果。然而,《春秋》是以记事为主,  相似文献   

14.
李春平的小说《盐道》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他从陕南古盐道上民众的生存史中找到了人类恒久不变的历史文化精神.通过对底层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开掘,以及对底层人物身上原始自然的人性力量和民间道德价值观的重新评估,使他的创作从对现实人生和官场的思考转向对陕南历史文化和原始自然人性的深度探索,显示了其文学创作走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我们总喜欢用是与非、善与恶去定义人性,却忽略了那些最微不足道的日常,也许,人性的光辉正不露声色的隐藏其中。那些最隐秘、且无来由的心理和习惯,表面上看起来看起来是无理性、无意义的,而这恰恰是才是人类存在的最大意义,因为,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正是这种非理性啊!  相似文献   

16.
人性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教育,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对文化、人性的影响日益扩大,它投射与印证着在世界新格局下人们对教育与文化、人性等的新认识与新追求。多元文化教育理应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新使命,在教育领域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推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人性的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教育,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对文化、人性的影响日益扩大,它投射与印证着在世界新格局下人们对教育与文化、人性等的新认识与新追求。多元文化教育理应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新使命,在教育领域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推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人性的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8.
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穆德和菲利普·罗斯写作风格迥异,但其作品《店员》和《人性的污点》都关注犹太移民在美国遇到的现代性困境及空间诉求。《店员》里,莫里斯通过和店员重建"我—你"关系,将杂货店变成精神救赎的场所;《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通过和清洁工佛妮娅的恋爱逃离俗世,使有机农场变成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9.
<正>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对企业还是政府,创新都是一个热词。在十三五画卷即将展开之际,中华大地上正在发生怎样的创新故事?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研。一把小锁中的大研发在日前工信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创客中国大赛中博会赛事上,一家广东企业研发的旋转锁获得企业组第三名。这款锁的研发费用大概在40万元,研发用时2个月,保守估计一年能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隐喻认知被广泛应用在传统典籍的解读中,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隐喻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莱考夫等划分的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以及方位隐喻对《老子》中的“象”进行重新分类,可以发现本体隐喻有较好的适应性,而结构隐喻则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因传统思维立足于“时间”产生,故《老子》中的方位隐喻并未达到预期的重要性,反而关于时间的“象”更加重要。故“本体”展现《老子》对“道”的探讨,又通过“结构”与“方位”来形容“道”,使“道”在保留超验性的同时可以进行言表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