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国民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尤其是在高校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去,进而体现中国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展现设计者的艺术观念,提升艺术作品的内涵。提高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它可以更好地提升艺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艺术教育的开展为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了促进我国技术人员的占有率,当前很多高校都迎合教育发展,提高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增设和开展。反观几年来,我国各地高校致力于在校内开展艺术设计专业项目的课程教学,但是由于不同的高校之间,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方式的不同,以至于高校所培养出的创业人才相对较少,并且由于不同的高等学校所处的地域不同,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项目的课程教学改革上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导致不同高校在教学质量方面有所差异,为了提高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项目上的课程质量,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解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重要的传承区.文章着眼于中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分析了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论述了中原文化的特性,提出了中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应从根源性与基础性上加强对中原文化传统的认识,从包容性与开放性上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原创性上指导设计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4.
李颖 《河南教育》2022,(3):77-78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蓬勃发展、文化自信的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许多高校响应号召,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开设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课程,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本研究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大学校园,更好地将传统服饰手工艺与艺术设计作品相融合,以期为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共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画与现代设计在知识融汇和多学科多专业跨越结合的当下联系紧密。中国画在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审美理念,谙熟高校各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探索与各设计专业相适应,与传统中国画课程教学有显著区分的教学形式。中国画课程的适应性教学使艺术设计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笔墨意境和文化内涵融合创新,学生在中国画中感知体悟传统民族艺术,传承与挖掘设计元素,拓展创意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6.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上,浓缩了民族历史的记忆,包含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包括注重人文艺术修养与个人实践技能的关系;时尚创新设计理念与民族风格传承的关系等。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对民间美术的借鉴,阐述了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计民间美术课程的意义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领域融入传统文化审美因素,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以满足社会及市场多元化、个性化优秀人才需求,是现阶段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渗透传统审美与文化因素是纠正艺术设计同质化趋向的应然选择,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国内艺术设计领域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现实要求。要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注重传统审美与文化因素的渗透,包括转变观念,强化审美认知;整合内容,重塑课程体系;创新方法,重构教学模式;串联拓展,巩固实践效果,进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审美与文化的渗透,切实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植入现代大环境中,如何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进行诠释和有效重构,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发掘和研究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人文精神,创造出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性的设计作品,是艺术设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标志设计教学相融合,使现代标志设计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大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形”、“意”、“势”三个角度进行提炼与运用,才能使标志设计作品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高校应该将传统文化精华融入教学.根据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文化传承的内容可以分为文化精神与价值观、传统设计思想、传统设计方法和设计元素等四个层次.在教学中要从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出发,梳理相关知识体系,针对性地组织文化传承的内容,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任务设置来实现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时代和生活为导向,在不断应用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岩 《教育教学论坛》2020,(12):108-110
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努力推进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进行设计类课程探索,对多元现代性背景下设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适应时代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程,从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多个角度出发,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构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融民族艺术风格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传统手工艺之关系、传统手工艺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以及民间手工艺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融合之途径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具体分析了如何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构建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味地学习西方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新世纪中 ,我们的设计教育应发展民族特色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应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传统图案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50):127-128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改革的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综合性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拓宽教学路径,提高教学效果,让教育实现与时俱进,许多具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在高校艺术设计的课程中提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研究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发展状况和主要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现多样化教学路径探索的重要作用,借鉴国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多样化教学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有效解决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路径探索中发生的问题,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不断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创新思想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5.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应该是为专业学习和设计打基础的,但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基础课有时候孤立了起来,自成一派,和专业设计严重脱节.本文通过对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确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在基础课程中将传统的素描、色彩以及三大构成和专业设计优化整合,使其更适应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国力及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艺术设计的民族性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文章针对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论述了当代国内艺术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曹雨婕 《文教资料》2010,(25):216-217
中国民间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和地域特色。本文介绍了民间传统图形的概念,分析了民间传统图形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论述了民间传统图形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二维构成设计是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构成课程开设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高校的扩建和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教学课程内容空泛和教学方式的单一,表现手法陈旧,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法缺失了对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应及时改革教学手段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员中,高校毕业生和技校学生是基层设计工作的主力军但是技校设计专业学员的就业率较高,高校毕业生和技校学生在就业形势和工作状态各有优势和劣势,对我国的设计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出现及应用,数字化信息把设计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新的造型语言及新的表达方式不断出现,引起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素质的变化。本文主要阐述了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的不同,分析了当前高校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