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活动理念】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行为事件。校园欺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有些学生由于矮小、肥胖或不善表达等,遭到同伴的嘲笑,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有些学生受到欺凌时因为害怕而选择沉默,没有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导致欺凌升级。  相似文献   

2.
[活动理念] 芭芭拉·克罗鲁索(Barbara Coloroso)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和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校园欺凌现象会因为学生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不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欺凌主要表现为肢体、语言和心理上伤害他人的直接欺凌.  相似文献   

3.
"校园霸凌"是指在学生间发生的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包括暴力霸凌、语言霸凌、社交霸凌、网络霸凌等。针对"校园霸凌"事件中不同主体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可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看了电影《少年的你》,原以为这是一部轻松的校园爱情剧,看过才知是一部深刻的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的高分影片。这些年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我们国家从政府到社会, 从学校到家庭, 甚至每一个人, 都做出了很多努力。校园欺凌, 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 个体或群体) 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屡禁不止,我们甚至不明白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屡屡发生, 今天的学生难道真的已经“冷漠”至此了吗?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窗下得去如此重手? 谁又应该为校园欺凌承担责任呢?  相似文献   

5.
围殴、扒衣、扇耳光、拍裸照……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一些青少年作为施暴者,毫无羞耻和怜悯心,更有甚者,还将欺负他人的视频传到网络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整个过程他们表现得非常嚣张和无所谓,这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不已.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欺凌现象,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6.
<正>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性质恶劣、手段残忍,严重挑战公众底线,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校园欺凌何时休"成为整个社会的呼声!2016年上半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7.
严崇德 《家长》2023,(31):16-17
<正>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被“熊孩子”缠上怎么办?孩子被抢走了玩具或抢了东西怎么办?尤其是孩子被同学打了,想替孩子讨回公道却不知如何处理,怎么办?什么是“校园欺凌”提到校园欺凌,做家长的肯定是义愤填膺,气不打一处来。毕竟,谁都不想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被欺凌。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欺凌”呢?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们需要厘清“校园欺凌”的法律内涵和法律界定。这样,我们才会有的放矢地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有效防范和干预。  相似文献   

8.
<正>校园欺凌,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在校园内或周边对另外一个或几个学生实施欺负和伤害的事件,这些欺负和伤害既包括身体上的攻击,也包括心理和精神上的侵害。一、校园欺凌的特点与趋势1.日益低龄化据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的调研显示,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阶段已由初高中,逐渐转向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阶段,儿童受欺负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从二年级的25.1%逐  相似文献   

9.
有不少诸如《同桌的你》,《朋友》这般唱出了学校生活的快乐回忆的歌曲,但也有一些暗浮于美好下的不和谐之音,校园欺凌就是其中之一,而这早就是——校园欺凌:我该如何定义你?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在世界上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由于很多国家实行  相似文献   

10.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者对较弱者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  相似文献   

11.
李勤 《江苏教育》2023,(17):51-54
<正>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班级是在家庭以外发挥最经常性教育影响的微观系统,班主任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预防和处理同伴欺凌事件中,班主任应精准辨识、关注重点、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2.
欺负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且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危害性。从自我认知、情感认知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分析欺负者、受欺者、旁观者的人格特点,联系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与欺负行为的关系,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建议措施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儿童的四级模式,以期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关怀理论认为,校园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攻击行为,最终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和同龄群体关怀缺乏是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原因。从关怀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家庭方面,应推崇自由对话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在学校方面,可大力推行感化教育,补足校园欺凌治理的短板;在教师方面,要鼓励学生同龄群体间积极交往,共同抵制校园欺凌等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怵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对较弱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受周围人的欢迎,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更有甚在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其成因及防范对策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会遭受严重损害,甚至会诱发精神疾病。对被欺凌者的人身损害,欺凌者及其监护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校园欺凌事件中学校如果存在过错,未尽到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要尽量做到事前预防与事后安抚;建立家校协同机制,防治校园欺凌;强化欺凌者之间的连带责任,减少以多欺少的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7.
鞠玉翠  张文新 《中学教育》2003,(8):14-16,31
一、欺负行为及其危害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进行的攻击 ,也就是说 ,欺负是一种特殊的攻击 ,它与一般攻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这里的不均衡包括客观存在的欺负者体力或社会关系的优势 ,也包括其主观上的优势感 ,因而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凌弱。通常情况下 ,欺负还有比较稳定的特点。挪威、英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的已有研究表明 ,约 1 0 %—2 5%的中小学生卷入欺负 /受欺负问题。欺负问题在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 ,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危害。挪威学者奥维尤斯等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8.
现今社会,少年儿童受欺负现象十分普遍。许多研究表明,受欺负经历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1]。受欺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历过被他人有意攻击和伤害,并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受欺负者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处于劣势,欺负者往往通过身体伤害、言语或肢体语言威胁  相似文献   

19.
正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发生肢体冲突是很常见的事,是"小打小闹"还是"被欺负",对此家长应该理性辨别,冷静对待,帮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更要教授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技巧以及化解矛盾冲突的方法,逐步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壮壮一从幼儿园出来,就扑到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我被欺负了!"妈妈马上紧张起来,联想到最近频出的校园霸凌事件,当时就拉着壮壮去找班主任老师了,让壮壮告诉老师到  相似文献   

20.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