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金,美籍华人作家,其作品《等待》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获得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基金会所颁发的"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两项殊荣。《等待》所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1966—1976年间的三角爱情故事,哈金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恋,基于此,试图结合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对小说中的"等待"蕴含进行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等待》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等待》中表达了与存在主义哲学一致的主题与内容。本文尝试运用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解读主人公孔林一等再等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孔林十八年的等待是荒诞的外部世界的产物,他的第一次的等待是活在自我欺骗当中。而孔林的第二次等待反映了他真正的存在和对本真的追求。通过把读者带到主人公孔林的内心世界,哈金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寻找通向"本真"和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作家哈金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的极大关注。他的代表作《等待》围绕着孔林、淑玉和吴曼娜之间的纠葛,描绘出了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生活事件。借助于这样的伦理叙事,哈金在《等待》里揭示出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显现有功利的婚姻观念、失落的行为道德和愚昧的生活陋习。功利的婚姻观念、失落的行为道德和愚昧的生活陋习意味着"人的存在"的欠缺,而欠缺则源于人们的各种欲望。  相似文献   

4.
哈金与其他华裔作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作为新一代华裔作家,关于其本人及其作品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他在赢得了认可和诸多荣誉的同时,也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强烈指责。本文旨在通过对哈金主要的三部长篇小说《等待》《疯狂》和《战争垃圾》进行主题分析,来论证哈金的作品描写的是整个人类的心灵世界,是对普通人生命境遇和生存状态的关注,体现的是对普通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哈金的作品《等待》是一部寓意深刻的爱情小说。主人公孔林不满足于和妻子平淡无奇的生活,为离婚坚持了十八年。但当他满怀憧憬地和情人步入婚姻之后,才发现等来的不过是一个错误。哈金以孔林的情感经历诠释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给现代人以心灵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等待》是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代表作品,情节简单却寓意深刻。书中回顾和反思了"文革"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事件,同时通过对小人物心理活动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性入木三分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霍米·巴巴杂合理论的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二个方面分析美籍华人哈金作品《等待》,具体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分析在"第三空间"二者的相互协调,在加入新元素的同时也保留原有元素,达到读者可接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作品《等待》揭示出生命的"延异"特质。采用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延异"符号,我们可以发现《等待》中主人公的"暧昧性"、"无归属感"和"非中心"化。  相似文献   

9.
哈金(Ha Jin)是美国华裔作家中优秀作家之一。哈金的文学创作始于诗歌创作,后才转型到小说创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金创作出版了大量英诗,2017年出版的《哈金新诗选》收录了哈金近年创作的汉诗。论文试从主题分析着手对哈金的五部诗集进行整体性梳理,对哈金不同时期使用英语和汉语写诗的动因做出推测,追踪哈金不同时期诗歌创作语言对族裔性表达的贡献。哈金回归汉诗写作,翻译出版中文短篇小说集、诗集,一方面代表了哈金作品的族裔性的回归,另一方面也难于回避迎合读者群体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哈金用细腻的笔法在《池塘》和《等待》中构建了各自的荒诞世界,并展示了小人物在此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在描绘了小人物迷茫无助的同时也演绎了小人物的无奈反抗。这一系列关于小人物的生存问题,与存在主义所关注的人类生存困境有共通之处。本文将借用存在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哈金所构筑的荒诞世界,以及小人物在荒诞世界中的反抗,从而展现哈金对于人生与生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沈楠 《考试周刊》2010,(22):22-24
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作品《等待》在英美文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国内文学界对《等待》的研究目前仍然欠缺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本文根据艾布拉姆斯、布鲁克斯和沃伦等人的理论.尝试对《等待》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梳理,讨论并揭示了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认为,《等待》的现实主义品格代表着小说古典路线的回归.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客观超然的叙事态度。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文化语用学角度,通过中美大学生对哈金《等待》中带有文化内涵的文本理解度对比和具体语例分析,发现中美大学生都能够基本理解和释义哈金在文化交界面传达的文化信息及其呈现方式。哈金运用多样性、混合性和动态性的语言模式,让两种文化高度融合而为两种文化的读者所理解,最终使读者和作家共同建构了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20世纪80年代起,"实验室研究"在Science Studies中开始兴起,代表性著作就是拉图尔与伍尔伽的《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还有诺尔—塞蒂纳的《制造知识》、皮克林的《建构夸克》,等等。而在科学哲学中,首先为"实验室研究"提供辩护的是哈金1983年发表的《表征与干预》一书。本专题选取了对哈金与拉图尔这两位代表性人物的"实  相似文献   

14.
《疯狂》是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继《等待》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杨教授的疯狂为线索,通过主人公万坚的描述,揭示了80年代中国小人物的精神困境。悲剧意识一直是哈金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文章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疯与不疯,驴子意象,"他人即是地狱"和旁观者的反思四方面深入探析《疯狂》的悲剧性,并从"流散"和"新移民"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哈金的身份以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河西 《留学生》2014,(24):20-23
正哈金,原名金雪飞。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1956年生于辽宁,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在山东大学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移居美国,目前佳在马萨诸塞州,在波士顿大学教书。用英文写作,除了写小说还写诗在美国,哈金的生活很简单,早上7点起床,每周去学校上两次课,剩下的时间,留给阅读和写作,直至凌晨一两点。日复一日。1956年,哈金出生在辽宁大连金州一个军官家庭,14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段军旅生涯成为了他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作的重要体验。许多年后,当他从妻子那儿听到,关于一个中国军医为了和妻子离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都写了战争下的女性。比较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严歌苓和哈金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作家们在想象"女性与战争"时,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钱睿含 《海外英语》2012,(14):184-185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对自己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在经过漫长又焦急的等待之后,最终爱情之梦以破灭作结。乔伊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采用"精神顿悟"去阐述他的美学艺术,并且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微妙写实"手法,展现出《阿拉比》中的作品客观性及主人公的精神顿悟,从而生动的表达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带给人们淡淡的忧郁气息,以此证明了乔伊斯"于微妙中见真实"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8.
他5岁半开始学习英语,到8岁时不仅全套《新概念英语》烂熟于胸,还能用一口纯正流利的美音跟老外自由交流,而且可以独立欣赏英语电影、阅读英文书籍、会唱上百首英文歌曲。2007年1月底,刚刚过完10岁生日的他在北京参加了"生而为赢"首届新东方英语美文背诵大赛,取得全国总决赛A组(18岁以下)二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获得了1万元的奖学金。  相似文献   

19.
茉妮 《大学生》2012,(Z1):102-103
"我在恩贡山有一座农场……"这是凯伦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里的第一句话。我去夏威夷的时候,奥巴马的老乡们坚持说他是"俺们的总统";阅毕他的自传《我父亲的梦想》(Dreams from My Father),发觉他对于肯尼亚亲戚的描述饱含深情。作为人类学的学生,早已耳闻大名鼎鼎的《白马赛》(the White Masai),这个被我的美国朋友誉为"神经兮兮的白女人一见钟情了一个马赛人然后就结婚了又离婚了"的故事;我爸去了遭受种族大屠杀的卢旺达当志愿医生两年,回来给我讲种种非洲神奇经历……所有这些,都坚定了我去肯尼亚的决心。然而下了飞机,我排了两个小时的队伍等待出海关,这只是对于非洲式办事效率的第一次体验。  相似文献   

20.
由于故事题材的中国文化背景,哈金的英语小说创作折射出鲜明的中国色彩,是一种用英语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的努力,与中国小说英译不无相似之处。不同文化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以互补,不是相互抵触,而是可以调和兼容。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在相互调和、相互包容中不断丰富发展。哈金英语小说创作的成功表明,"异质性"不仅不会影响英语国家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相反,这种差异为英语增添了新鲜的外域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