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作为影响美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一位重要的女诗人,其诗以独特创作风格和新奇的意象著称。尽管诗人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隐居在家,但她的诗歌却表现她对人生深刻思考和对自我灵魂的探索。本文旨从她创作的自然诗中探究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杜牧是晚唐有名的才子,他才华横溢,济世情切,却因时运不济而一生困顿.特别的英雄品格、独特的人生遭遇,使其理想与志向总是与现实冲突,于是他与命运斗争的曲折过程就一直伴随着诗人心灵的痛苦.本文力图沿着他的人生道路,领略杜牧的奋斗与追求、苦闷与彷徨,进而追索诗人的内在灵魂.以期对其真实禀赋做一整体呈现.  相似文献   

3.
灵魂之杯     
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灵魂之杯,它的容量很可能是确定的。在不同的人之间,容量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非常大。容量极大者必定极为稀少,那便是大圣徒、大诗人、大哲学家,上帝创造他们仿佛是为了展示灵魂所可能达到的伟大。不过,我们无须去探究自己的灵魂之杯的容量究竟有多大。在一切情形下,它都不会超载,因为每个人所分配到的容量恰好是他必须付出…  相似文献   

4.
灵魂之杯     
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灵魂之杯,它的容量很可能是确定的。在不同的人之间,容量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非常大。容量极大者必定极为稀少,那便是大圣徒、大诗人、  相似文献   

5.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无法复制的气味。这气味不仅来自于城市建筑的风格,也不仅来自于他的习俗和文化,更来自于绵延多年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气韵。就像古老而现代的北京永远笼罩在皇家气魄的大器和规整的氛围之中,而南方的城市又流露出小家碧玉的精致和繁复之美。城市如此,在城市中生活着的人们也理所当然地氤氲了城市的味道。究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是一方人成全了一方水土,就如同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的问题。可是无论如何,透过不同城市的灵魂,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美好。  相似文献   

6.
在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哲学中,许多哲学家都对灵魂进行了论述,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灵魂问题进行了定义、解释和说明,赋予了灵魂以不同的意义.他们都以灵魂问题为切入点,在人类认识史上开启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从而使灵魂问题成为古希腊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同时,这也奠定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韩少功的小说创作虽然形式与风格多变,但拷问灵魂一直是其创作的主题。文章就从创作方法、人物塑造以及叙事策略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小说主题的深化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丽达与天鹅》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结合叶芝生平分析解读《丽达与天鹅》,诗中的对立模糊是诗人坎坷的爱情经历与肉体灵魂的冲突,将梦幻的理想和感知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性爱融合于想象之中,在充满想象的诗句中诗人使自身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使肉体与灵魂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灵魂,究竟有没有灵魂,灵魂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什么,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贤哲关于灵魂的论述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按他们所关注的侧重点及其认知水平的不同,可相应地将古希腊关于灵魂问题的探讨划分为自然灵魂?伦理灵魂和神学灵魂这样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初,灵魂被泰勒斯用来解释自然界的生成变化;到了阿那克萨戈拉或至少苏格拉底那里,灵魂则主要用于阐释人性的善恶,对自然的解释已退居次要地位;后来普罗提诺则直截了当地把灵魂当作具有神学意义的太一之派生物。自然→人→神,是古希腊灵魂概念之流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包含了外轻实重的双重结构,其意象有着丰富而深刺的寓意,体现了诗人微妙的灵魂秘密。“再则”是一种诀剐的态度,而此诗则是诗人复杂情感体验与美好生命理想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1.
诗人,要有诗情洋溢的头脑;画家,要有贮满画意的胸怀;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当具有崇高而美丽的灵魂。新化县大石公社青年教师谢卫星,已于今年上期为抢救落水学生而光荣牺牲。人们公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文革灾难,北岛进行了深沉睿智的反思,对灵魂发出拷问。这种带有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始终贯穿着自我。自省使自我的价值在历史背景和人格力量中显现,彰显了个体"主体意识"。其诗歌在主体意识支配下发生了历史性跨越,充分显示了北岛是一个真诚的、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是一位以人为本、充满理性色彩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1."人的栖居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上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诗人的诗人,而"荷尔德林步入其诗人生涯以后,他的全部诗作都是还乡"。诗使我们回到故乡。而童年与故乡是相互缠绕的。故乡之所以是故乡,是因为童年时我们栖居于那里,是童年的生活使我们早期的栖居地成为我们的故乡。而童年又是故  相似文献   

14.
读写是训练的手段,感悟是读写的灵魂。感悟即感想与体悟,它来源于人们的亲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悟,有的是瞬间的开悟。而感受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它包含着情感体验与认识理解的因素;体悟则是理解领会。阅读是从篇章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能够使人产生和发展感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关于《离骚》中的"女媭"形象,一直众说纷纭,有"原姊"、"侍妾"、"使女"、"巫女"等诸说。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女媭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通过博引旁征来证明"女媭"的身份。如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女媭",将其看做一个凝结诗人情感、表现诗人灵魂的象征"符号",则更能深刻地体会屈原愤激痛苦的情感跌宕和其傲然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人的心中应该有这么一棵树:它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长大,却不会因为我们的衰老而枯萎。它同样需要丰富的养料,但与其他一切树所不同的是,它的养料来自于人的灵魂。因此,我称之为人的灵魂之树。现在的家长,大都在孩子尚未出生就进行胎教,这不仅体现了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也是尽早给孩子运送肥沃的精神土壤,尽早培养其好的性情、人品,以便灵魂之树及早生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孩子都有条件接受学校的教育了,短则九年,长则十几二十年。在这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不仅要完成使灵魂之树发芽、长叶的任务,更要使之变得…  相似文献   

17.
田媛媛 《海外英语》2016,(4):145-147
古今中外,在诗歌创作中自然意象频频出现,尤其易见于那些寻求灵魂的净土而选择远离尘嚣世俗的诗人作品当中。该文主要对李清照和迪金森诗歌中自然意象的两大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李清照和迪金森诗歌中自然意象运用的相似之处及其体现:1她们对自然的热爱;2她们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3自然意象给她们的人生感悟;(2)李清照和迪金森诗歌中自然意象运用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ⅰ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致使两位诗人对灵魂净土的进行不同诠释;ⅱ不同的自然意象的选择造就不同的意境和感想。该文通过对李清照和迪金森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说明有着不同背景和价值观念的诗人会对自然意象有着相似的情感态度,而即使是同样热爱自然意也会在诗中造就不同的意境和感想。  相似文献   

18.
“人的栖居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上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诗人的诗人,而“荷尔德林步入其诗人生涯以后,他的全部诗作都是还乡”。诗使我们回到故乡。而童年与故乡是相互缠绕的。故乡之所以是故乡,是因为童年时我们栖居于那里,是童年的生活使我们早期的栖居地成为我们的故乡。而童年又是故  相似文献   

19.
张敏 《河南教育》2009,(7):70-70
语文教学中怎样让阅读成为“悦读”。我一直在积极探索。通过以“科研促课改”,我深深领悟到真正的阅读是在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协调发展,进而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得到情感的熏陶、灵魂的净化、人格的升华。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人与人真正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有灵魂,有的人没有。正是灵魂使得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而不仅仅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深以为然。常听学生们报怨生活单调,无话可说——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我们常能读到中学生中极优秀的作品?不可否认,这里有每个人各种各样不同的特质、不同的环境熏陶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则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