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偶然的一个机会,读了台湾女作家蒋晓云的《无情世代》便再也放不下手。 如果说琼瑶式的言情小说在着力写一个个“笼着轻纱的梦”,蒋晓云则是无情地撕开了这层玫瑰色的轻纱,让大家看到了生活中的人们有着怎样的爱情与婚姻,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她们同在爱情与婚姻这片田地耕耘,可风  相似文献   

2.
【审题】标题是一表转折关系的紧缩句,即“落日虽无情西下去,却更有情怀作奉献”。主语“落日”即作者凝神观照的客体,也是文章要集中笔墨着力表现的主体。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由兴盛至衰落这一客观过程,就是永恒天体之一的太阳运转也不例外,有朝阳时的蓬勃向上,有鼎盛时的昂扬中天,却也不可逾越的落日西下这一无情的终结。但辩证地看待这一天体现象,落日并没有懊丧颓废,反将浑身的余辉计分计秒地播撒给环宇,将彤红的余热奉献给人类,给万物以温馨。这就是落日“更有情”蕴含的哲理。因此“无情”与“有情”这一对立概念构成的标题…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怀人之作。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优秀的篇章一般都有一个“情眼”,这个情眼通常表现为一句话,或者一两个词语, 集中体现着人物的情感。按照这个说法,我们能很轻松地发现:本文的情眼就是“玩世”一词——文中,这个词语一共出现了4次!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张锐 《今日教育》2006,(8):39-40
自信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何景明是明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诗人。《明月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诗的序,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曾经受到大家重视,並引起大家争论的一篇重要文献。兹录其全文如下: 仆始读杜子七言诗歌,爱其陈事切实,布辞沉著,鄙心窃效之,以为长篇圣于子美矣。既而读汉魏以来歌诗及唐初四子者之所为而反复之,则知汉魏固承三百篇之后,流风犹可征焉。而四子者,虽工富丽,去古远甚,至其音节,往往可歌。乃知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虽成一家语,实则诗歌之变体也。夫诗本性情之发  相似文献   

6.
《贩卖婴儿的妇人》是左联五烈士冯铿同志后期的主要作品,也是她的小说创作达到成熟的一个标志。 小说所反映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国民党统治反动黑暗,到处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惨状,典妻卖儿的事情屡见不鲜。作者塑造李细妹这样一个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亲生孩子的形象,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小说的主人公李细妹是一个纯朴、善良,同时又具有一定反抗精神的妇女。作者是采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的发展变化。在环境描写方面,作者突出了对“雨”的描写。小说三  相似文献   

7.
洪鸣 《文学教育(上)》2011,(21):123-123
《玉壶文集》是一本包含书评、序言、研究性论文等多种文体的著作。该文主要探赏了这本文集中收录的有关中国古典诗词的论文以及为其它古诗词著作所写的序言,从而向读者展示本书作者所具有的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背影》以背景为线索,通过质朴无华的语言对生活琐事,特别是车站送别等场景的描述,使深挚浓烈的父子之爱跃然纸上。饱含深情的笔触正是《背影》成为经典散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他,“四肢健全,最终却沦为乞丐,就是因为人们的同情吗?就是因为给他的那几十元钱吗?换作你,会因此而去做一名乞丐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说,同情无罪,同情非无情。他,住在一个连电灯也没有的山区,穿着“那件烂得不能再烂的棉袄”,背着“那个似乎已绝迹几个世纪的破麻袋”——他的生活是何等的窘迫啊!饿了,他会拿起别人扔掉的饭菜吃,而过着幸福生活的你,即使再饿,会吃吗?不会!困了,他会枕着麻袋,躺在地上,睡在街头。受到教育的你,即使再困,会这么做吗?不会!醒了,他会因堆满盒子的几十元钱而惊讶不已,几百元都不觉稀奇的你,会吃惊吗?不会!如果…  相似文献   

10.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敬畏自然》这篇课文运用恰当的说理方式,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  相似文献   

11.
列宁评价托尔斯泰的小说,说它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俄国农奴制社会的现实生活。恩格斯说,他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学到的一些知识比从所有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学到的知识还多。的确,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与审美功能,它们是某一特定时代的缩  相似文献   

12.
13.
<正>《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  相似文献   

14.
15.
《雷雨》是喜欢文学的人所共同喜欢的,因为这部伟大的剧作不但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有着深刻的主题,还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周朴园就是其中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何炳松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史学家,他对史学理论很有研究,早在1925年《民铎杂志》上发表的《史通评论》一文,即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见解,他推重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认为《史通》不及《文史通义》,刘知几一方面批评孔子,实际上尊孔,刘氏不信命运,而颇信灾祥,其自相矛盾如此。何先生又指出刘知几尊崇纪传体,实即“尊孔申左”,对  相似文献   

17.
他,“四肢健全,最终却沦为乞丐,就是因为人们的同情吗?就是因为给他的那几十元钱吗?换作你,会因此而去做一名乞丐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说,同情无罪,同情非无情。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诗歌艺术研究》是卢惠余十年来对闻一多诗歌的艺术价值进行的研究成果。作者自1999年开始研究闻一多,整整10年中,主要研究了闻一多②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及其诗歌与其它先驱诗歌风格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贾志敏老师新作《课堂的记忆》,讲了三个曾发生在课堂上的小故事:一是作者小时候,读10个生字,读错3个,还得到老师的表扬;二是作者当老师,行"不言之教",用感动的泪水夸赞声情并茂朗读的一个小女生;三是已故教育家陈钟梁先生,学生时代因在一篇作文中错用一个标点,受到  相似文献   

20.
为何一间小山坡上的破败简陋之屋,甚至都不能遮蔽风雨,作者梁实秋却要冠以"雅舍"之名呢? 这仅仅是作者的幽默,仅仅是作者对身处战乱、卜居异地的自身处境的一种自嘲吗? 我想文末引用的刘克庄的"客里似家家似寄"一句道出了"雅舍"之所以"雅"的原因,因为"雅舍"就给了作者梁实秋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审美体验:作者卜居于"雅舍"中的一间,仅仅是房客之一,客观上是"寄";但是在卜居期间,常有友人来访情谊见真,月夜赏景幽绝可凄,躬受亲尝"雅舍"内的苦辣酸甜,对于一位文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审美体验?所以"似家似寄"这既对立又统一的审美体验就渗透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