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当今克隆技术还真精妙,唐代大涛人李白和挚友汪伦也来到了21世纪。这李白走在京城的大街上,随行的便是汪伦。汪伦和李白都张着嘴,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环顾着这个从未见识的世界。两张嘴可没白长,除了从怪点子博士那儿带出的1000元钱之外,二人没有了任何家当。一星期下来,这两位名人也渐渐地"囊中羞涩"了起来。还数小汪社会适应能力强,想了一个"寻找差使"的好点子。于是大诗人李白也只有屈尊去应聘。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李白研究会和江油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5李白文化高端论坛",集中外70人位李白研究专家和学者,论文和发言约40篇,探讨了李白文化文旅融合与创新发展及李白文化相关的学术问题,展现了近期李白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没有一位像李白那样受到道教那么深刻的影响。"道教是李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学道求仙不仅是李白重要的人生经历,更是契合了李白的天赋秉性,建构了李白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成就了李白的诗仙气质。  相似文献   

4.
感觉李白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的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相似文献   

5.
李白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宛如预言般的"谪仙"使命,希企能够像道教始祖老子一样"为圣者作师",佐君致太平,而后复返仙界,无死无忧。从少年游历、遍访神仙到中年求取"功名"、辅弼"天皇",再到拜受道箓、入道烧炼服食,其间虽亦有或来自儒家之用世观念,或源于诗人自身强烈欲望的思想元素,但总体上说,将治国治身信仰兼于一体的道教堪谓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底色。鉴于李白始终如一的深厚道教信仰,以及剑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我们有理由说作为道教徒的诗人李白,他对剑的钟情虽有其粗犷豪放之性格与尚侠之文人心态的原因,但道教法剑的信仰内核在其心态之塑造以及思想之流露、作品之构思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李白的崇道旨趣,从早、中期到晚期有一个由"托形剑化"而至神仙服食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以宗杜为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李白的喜爱和欣赏,他是宋代诗人中学习李白较为突出的一位,其今存的诗、词、文中歌咏或评说李白的材料多达22条,其中词1首,诗5首,文16篇。书法家、诗人、学者身份的黄庭坚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在整个宋代李白接受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话说当今的克隆技术还真精妙,李白和汪伦也来到了21世纪。李白、汪伦走在京城的大街上,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环顾着这个从未见过的世界。可一星期下来,这两位名人渐渐“囊中羞涩”。于是大诗人李白也只有屈尊去应聘。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典型的。诗圣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纵观李白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安社稷"、"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追求个人自由的独立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一、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话说李白     
<正>读书的时候,还可以读一读作者的背景,有时候更便于理解作品的内容。一提起唐朝诗人,大家脑海里首先闪出来的是谁?李白!没错。那么,你对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了解多少呢?关于李白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有很多不同的说法。郭沫若先生认为他出生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范围内。唐时,这里属安西都护府。关于身高,李白曾在《与韩荆州书》中有云:“长不满七尺。”七尺,也就是现在的1.7米左右,这和大家想象中的高大英俊的形象确实有些差距。我们对古人的印象多是基于诗歌情感的认知之上,所以对于李白形象的唏嘘,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政府、四川李白研究会编辑的纪念李白诞辰 130 0周年李白诗歌研讨会论文集《千年诗魂·蜀道李白》(李白研究论丛第四辑 ) 2 0 0 3年 9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是 2 0 0 1年李白研究会组织的纪念李白诞辰 130 0周年李白诗歌研讨会的学术结晶 ,在名誉会长王文才、会长万光治、秘书长吴明贤的指导下 ,对会议论文进行了精心的编选加工 ,共收录国内外学者对李白研究的 38篇论文 ,并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海外李白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评介。本论文集的出版 ,得到了江油市人民政府、四川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江油市文化旅游局和…  相似文献   

11.
李白是一位认真向民歌学习的伟大诗人,他在诗史上泰山北斗的地位是和他学习民歌分不开的。李白与民歌之间的渊源为李白诗歌向民歌的借鉴作出很好的铺垫。在李白的诗歌体裁中,乐府诗、歌行体诗和绝句是李白学习民歌的典型代表。李白在学习民歌长处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创新,形成其诗歌"清真"、"自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李白有着追求精神自由、反抗传统束缚的叛逆者性格。他的求仕实质是以政治功利的实现来张扬自我。李白进入宫廷,作为司马相如式的"天颜有喜近臣知"的文学侍从待侍帝侧,其拙于政治才能、疏于人际关系等自身弱点暴露无遗,主体精神带来了官场最为忌讳的浮躁,特别是独立人格和依附人格的冲突,使李白不愿苟合取容,表现出对求仕的放弃。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宁可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李白经历了极其复杂、痛苦的人生转折。其诗作是其现实忧怨、寂寞心态和复杂难言的人生感慨的外化。这是一个敏感的诗人对生命和现实的怀疑和悲哀,他复杂难言的人生感慨,多以饮酒、游仙、闺怨、思妇等形式表现出来。前人指责"李白诗,乃妇人与酒耳",实乃不实之论。  相似文献   

13.
李白在河南     
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多次游历河南。关于李白的思想,我们认为用入世和出世相互矛盾、交互消长可概而括之。这种思想矛盾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开元、天宝两个阶段:开元中李白入世思想较浓,出世思想较淡;天宝中李白出世思想较浓,入世思想较淡。而李白在河南的生活,恰好为李白两个思想阶段的高峰期。因此,认识、研究李白在河南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述了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修辞造诣和修辞渊源。这对于李诗乃至唐诗的研究说来,都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以及天才手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集儒家"入世"精神与道家"出世"思想于一身,在他的血液中,儒家经邦济世与道家适性逍遥两种血型不是互补而是对撞,不是中和而是冲突。儒道二元价值冲突使李白不能关注在一点上:或高居庙堂之上做个辅弼君主的贤臣,或深潜山林之中做个梅菊为邻的隐士。如果专注于某一个方面,论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述了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修辞功能和修辞渊源。这对于李诗乃至唐诗的研究说来,都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李白和杜甫作为中国诗坛的双子星,经常被人们比较。想到李白又会让人联想到酒,而我们印象中的杜甫似乎不好饮酒,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对李杜诗歌中有关"酒"的描写的比较分析,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对李杜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19.
南宗名臣李纲是两宋文坛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他对李白的评价或褒扬李白英豪盖世的个性,或深化其谪仙意义,或仰慕李白之"真隐",或推崇李白俊逸之诗风,有关的诗文作品多达20篇左右,在两宋颇具代表性.这些诗文作品不是单纯从人品及诗品去审视李白,而是结合自己的生平遭际去解读李白,视角较为独特.  相似文献   

20.
<正>印象中,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能装50斤粮食。谁要是能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