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芳华》以叙述人萧穗子的口吻,讲述了男主人公刘峰从光辉到平凡的一生,这一生里有他的善良、谦和,也有他可悲的爱情和悲惨的命运。本文从分析刘峰形象入手,来叙述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2.
安吉拉·卡特的《老虎的新娘》展现了女主人公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隐喻性的认知过程。美女将她对羊羔、老虎和木偶的认知映射到自我身份的理解中,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她要摆脱男权社会强加于她的"客体"身份,并积极地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最终以革命性的方式实现了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正严歌苓的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之多,在海外与中国当代作家中,很难找到人与之媲美。从早期的《心弦》、《天浴》、《少女小鱼》、《学校的故事》到以后的《谁家有女》、《情色》、《老囚》、《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幸福来敲门》、《剧场》、《归来》直至《芳华》,严歌苓在海外被认为是最有人气、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与编剧。她神游在小说与影视艺术之间,她的经典作品几乎家喻户晓,《小姨多鹤》与  相似文献   

4.
(郑州大学文学院[摘要]张爱玲的《金锁记》和台湾女作家萧丽红《桂花巷》都是在传统的男权文化背景中,揭示女性生存本相,关注女性命运,本文从男弱女强模式、异质母亲形象地塑造,潜意识心理的开掘三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共同之处,探寻两位女作家建构女性主体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江慧萍 《考试周刊》2012,(50):24-25
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丹芙为例,分析了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和建构问题,探讨了莫里森对该问题的看法:黑人妇女只有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寻求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并且团结黑人社区尤其是黑人妇女,才能获得救赎,建立自己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美食祈祷恋爱》作为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传记体小说,记录了吉尔伯特离婚后一年内先后去往意大利、印度、巴厘岛寻找自我的旅途故事,吉尔伯特旅行的过程不断反映出其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借助文本细读,吉尔伯特旅行过程中的所思所历,逐渐打破婚姻的枷锁,精神世界的解放,改变了自我的生存方式,女性意识觉醒,建构出自我主体身份。曾因为婚姻失败而感到迷茫的吉尔伯特,在旅行途中通过进食、冥想与恋爱不断取悦自己。基于自身体验,诉诸于旅行写作的她将自己独特的女性感受放在中心位置,获得了掌握情绪的方法,在不断愉悦自我的过程中重构自身。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小说《芳华》中包含此前多部长篇的创作特色和写作母题,是作者在海外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深刻沉淀。小说通过萧穗子的青春视角,以第一、三人称共存的叙事方式交合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完成严歌苓个人经验的芳华叙事。同时,小说延续求索与逃逸的元叙述,共同指向何小曼的自我放逐,与严歌苓文化身份的不断变化形成互喻。在人与历史关系的书写上,女性主义的高扬转变为《芳华》中主体间性的平和,以人性的立场与历史展开平等的对话,共同成为严歌苓海外华文写作的新世纪特色。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书写人物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种种苦难,描绘苦难状态下人们扭曲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性善良消弭苦难的生活本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救赎意识。小说中的苦难叙事,是对于生命的同情和思考,也是对那一时期人性的成长与反思,更是对人类灵魂救赎之路的追问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以复调式的笔法,通过对传统男性拯救女性模式的反叛和对女同性恋的大胆、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孙丽坤、徐群珊两位女性在文革时期的中国的生存发展状态,用丰满、完整、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对中国以往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叛。在人物关系层面,小说用大量情节呈现了女同性恋的生活细节,是同性恋题材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如何摆脱男性话语的控制 ,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学写作与理论批评关注的中心。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通过叙述形式、叙述结构、叙述人及叙述技巧等方面打破父权制语境的陈规 ,书写女性经验 ,建构女性主体性 ,使女性真正成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与言说主体。它是女性文学创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胡辛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探寻作家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内在理路:女性:人(和男人一样)—女人(和男人不一样的)—个人(以独立的提升了的具体的千差万别的个人将做人与做女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医学普遍认为植物人已经丧失了认知能力,自然是毫无话语权力的。英雄,与之相反,在权力体系中,掌握着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力。严歌苓新作《床畔》中的英雄张谷雨,身上兼有着"植物人"与"英雄"这两个在话语权力体系里截然相反的两极角色,是如何完成英雄话语权力的建构的?又是如何在一步一步中走向失语的?严歌苓的英雄观忽视了权力对于英雄、正常人的支配与制约,她的"英雄"是依附着权力而生的。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寻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和生存境况受到的局限使得女性的话语权也随着她们面临的各种附加条件而被剥夺,她们的声音逐渐被掩盖在单一的男性声音之后。范尼·伯尼在其小说《伊芙琳娜》中以其女性独特的叙事策略发出女性叙事声音,这种叙事声音使主人公既不打破当时的社会常规和习俗、脱离她所处的时代,又能获得社会地位和美满的婚姻,最终实现自己。  相似文献   

14.
《伊芙琳》选自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中第四篇,该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处于劣势的女性角色伊芙琳。受20世纪的爱尔兰深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毒害,男权主义和宗教势力盛行,女性无疑被套上了多层枷锁,伊芙琳就是丧失地位和话语权的弱势女性代表。文章从伊芙琳角色的显著特征、性别形成过程及其悲惨结局清晰地展示了弱势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高师主体性《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高师教育学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情境封闭,学生学习消极被动等方面,要改变现状,实施高师主体性教育学课程要采取在观念上贯穿主体性思想,在教学情况上生活化,课程评价上以学生为本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何小曼是严歌苓在小说《芳华》中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严歌苓通过对何小曼一生的书写,表达了她对特定年代的思考。何小曼从对爱的追求到最终被爱所抛弃,从最初的反抗到最终平淡地接受这一切,她始终不被外界所干扰,始终都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也正是这一善良之心致使她在生命最成功的时刻精神崩溃,从这个意义上讲,《芳华》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思考,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苦难与女性——解读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歌苓新作《金陵十三钗》的主题展示了边缘与反抗、仇恨与宽恕、谵妄与救赎三种精神向度.作品通过将女性置于极度苦难的地境中来表现作者心目之中的“女性的伟力”.展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18.
电影《地久天长》书写了跨越近40年的平民史诗,刻画了大时代背景下命运各异的工人群像。其中对于女性人物的形象给予立体鲜明的塑造,并赋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独特深刻的隐喻修辞。导演以女性形象的身体、行为和精神作为符号表现,再现时间洪流和社会变革中的跌宕人生。  相似文献   

19.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一直以来是很多哲学家、理论家和文学家思考的重要问题,卡夫卡通过《城堡》中K对城堡追逐的过程及其特征传达了他对人的主体性建构的思考。他像K一样通过各种努力企图把握完整统一的自我,但他的生活处境就和K面对的他者现实一样是破裂崩溃、不可掌控的,因此主体性的建构是无限延伸、不会终结的,那种追逐终极自我的美好愿望只是一种虚妄的幻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