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本文以辛西娅·欧芝克早期短篇小说《异教徒拉比》为研究对象,分析小说中体现的"犹太信仰"和"偶像崇拜"、"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犹太信仰"和"文学想象力"之间的矛盾,指出欧芝克借助小说表达了对当代犹太人信仰危机的担忧,并在作品中对这些矛盾给予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作家辛西娅·欧芝克受到了国外学界的持续关注,对其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平研究。欧芝克作为犹太人和女性遭遇的不公正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生平研究为欧芝克作品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2)作品研究。欧芝克作品研究视角主要包括文化研究、身份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重点关注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的冲突、流变与融合。(3)文艺理论研究。鉴于拉比、女性主义者和亨利·詹姆士的追随者这三重身份,文艺理论研究大部分聚焦于欧芝克创作思想中的美国性和犹太性特征.以及其所倡导的“礼拜式文学”创作模式。梳理欧芝克研究成果对于把握其国外研究的总体趋势以及促进国内研究发展都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在《微光世界的继承人》《大披肩》和《普特梅瑟档案》中,辛西娅·欧芝克通过美国犹太人面临的英语、德语、波兰语、意第绪语、希伯来语等诸多语言选择来洗涤人们的身份意识,勾勒了20世纪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史。欧芝克采用语言身份政治,以语言共同体的实施想象民族共同体,强调语言意识在能动的文化表演中产生自我信仰的身份。欧芝克在共享民族语言、文化、历史、情感的疆域中进行美国犹太共同体的想象,这些想象满足了散居美国犹太人的认同感,并且规划了一个希伯来语言景观,以实现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构筑。  相似文献   

4.
赵苗 《现代语文》2009,(6):129-130
《赫索格》在叙事策略上运用了流浪汉叙述方式与意识流手法,展现出美国文化和犹太文化的冲突,彰显了身份焦虑的叙事意旨。  相似文献   

5.
黄雯静 《考试周刊》2011,(44):28-29
《幸福》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本文力图从小说女主人公贝莎幸福感骤然幻灭的遭遇来探求其同性恋身份焦虑的根源和困惑。而贝莎的强烈身份焦虑导致了她在不断寻觅自身身份的过程中流露出游离于边缘地位的无奈。  相似文献   

6.
7.
米兰·昆德拉《身份》这部小说避开了他惯常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述了一则日常生活中的情爱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香黛儿的身份焦虑以及在焦虑中的挣扎,是最后因为男主人公让-马克的"爱"中得以拯救。本文主要透过身份焦虑来探索身份的特征,以及解除焦虑的方式。每一个人背后的焦虑、恐惧、烦躁均是出于一个原因:缺爱。唯有出于真理的爱可以给人长久的满足与安全感。  相似文献   

8.
经典女性主义文本《简·爱》有着双重文本策略:一方面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的表层故事,而深层意义上,是另一个女性主义形象疯女人梅森.伯莎所体现的女性灵魂深处所蕴藏的疯狂与叛逆,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压抑下不得不妥协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女性作家内心的冲突,从而充分体现了女性作者身份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地反应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时于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人们对它仍是仁者见智,众说纷纭.本文主要从法典的内容进行解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的电影《影》一经上映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影》这部电影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博弈、国土争夺、生存欲望的故事,将闲适空灵的传统水墨画和欲望汹涌的权谋相结合,展现出了强大的戏剧张力,构筑了一个封闭、紧张、阴郁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张艺谋非常注重人物的内在情绪表达,并且将情绪的焦点集中于身份的焦虑上。影片中人物受自我缺失、身份取代、身份矛盾等因素影响,深陷身份焦虑的泥潭之中,都拼尽全力试图打破困局,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构建自己的身份,寻找自我。  相似文献   

11.
12.
《爱药》是印第安女性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代表作,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印第安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故事叙说中他们普遍找不到身份认同而产生身份认同焦虑.从文学心理学与文学社会学的视域,用发展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从自我心理、文化、地域、社会等方面去探析新时代印第安人群体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大背景下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困境,以期更好地理...  相似文献   

13.
达夫妮·杜莫里哀的短篇小说《瞬间》采用时空穿越的手法展现了女主人公埃利斯夫人穿越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穿越前是贤妻良母,"家中天使";穿越后却全然成了一位独立勇敢的新女性。然而故事的两种可能性结局——埃利斯夫人被撞死或回归原位无不说明了她对父权制抵抗的不彻底性,也反映了杜莫里哀作为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籍亚裔作家中的常青树,辛西娅·角畑1989年凭第一部长篇小说《漂浮的世界》声名鹊起,被评论界誉为日裔作家中的谭恩美,一跃成为第三代美籍日裔作家的旗手。该小说以一个早熟少女的视角描写了主人公12岁至21岁之间随家人开车颠沛流离于美国大陆的故事。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旅行文学传统出发,结合文学表象挖掘其叙事主题——作为少数族裔的日裔移民虽然历经浮世之苦,但他们漂于浮世而不忧、历尽困难而不悲。在空间转换中,日裔移民实现了光滑空间概念下的和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诗经·葛覃》咏唱了鸟鸣喈喈的自然环境下葛的浓密和茂盛,写到了古代制葛布的劳动过程。诗中所写的自然背景较清楚,最令人费解的是女主人公的身份。古往今来关于主人公身份有后妃、卿大夫妻、贵族女子、民女、女奴、受训的待嫁女等众说。如何理解归宁和师氏是揭开女主人公神秘面纱的一把钥匙。本文在层层分析的基础上推断出女主人公是卿大夫妻。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方两个地理世界。从人物的实际活动空间位移到文化范式的不同,华文文学都涉及到地理因素的差异。新移民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借助"开平""金山"两个地理空间,探究了原乡与异乡的象征意义,使小说人物在两种不同文化地理空间中呈现出身份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7.
范小青在新世纪的创作一直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是现代人的身份焦虑.她表现进城农民工的身份被各种证件、方言口音、城市话语权所决定,难以获得城市的认同进而融入城市,处于深重的焦虑之中.她笔下的城市底层民众也经常陷入身份的尴尬与焦虑,比如因为名字、生日等问题的不确定而产生一种紧张情绪甚至虚无感.范小青在剥离了人生的表象后,努力以“寻找”为手段,为“无根的人”提供确证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村庄秘史》,是作家王青伟经过20多年的酝酿和构思,在感同身受了国族与个人身份认同的危机与焦虑后,呈现给读者的一部"魔幻史诗"。这部厚重的文本,以揭示南方农村秘史为题材,叙述着一个个诡秘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传达着作家对个人、社会和历史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18年5月22日,有"美国文学神话"之称的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去世,享年85岁,其作品以描绘普通美国犹太人的生活为主。本文以身份理论为切入点,选取其《欲望教授》为研究文本,剖析男主人公凯普什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情欲、冲突、自我意识缺失等,揭示出当个体处于不同身份、不同阶段时,其衍生的焦虑、不安、恐惧均是出于自我意识的缺失,以及缺乏来自他者的认同。摆脱焦虑不仅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和定位,也需要他人给予真诚的肯定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20.
关于《豳风·七月》的作者身份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分析旧说被质疑之处,结合《七月》中描述的各种物候、农业生产情况及上层贵族祭祀、宴饮的场面,可知作者熟悉两个阶层成员的生活,加之古有采诗、献诗制度,献诗的为公卿至列士阶层,且西周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七月》既是一篇颇具文学艺术特色的诗歌,没有一定文艺素养的人是创作不出来的,可知作者身处贵族阶级,并接受过文化教育,综合这些条件可推测,《豳风·七月》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官职不高的士这一阶层的农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