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视角,分析《楚辞》中自然与人物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阐述其体现的文化适应倾向。许译《楚辞·离骚》中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体现了文化适应中的同化与整合倾向,二者分别对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产生了不同影响,给新时代的典籍英译研究带来了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肖文朝 《海外英语》2012,(20):181-182,184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庄子》等中华典籍的英译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严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典籍英译的质量和"文化走出去"的效果.为了打破这一桎梏,必须探索出一条用中国理论指导典籍英译的新路径.根植于中国深厚文化土壤中的"隐秀说"揭示了文学的本质诗性特征,对诸如《庄子》等兼具"隐美"和"秀美"的文学典籍的英译从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上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在典籍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格标记对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风格重构与再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风格标记,对《离骚》四种不同英译本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探索典籍英译原作风格再现方面的技巧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坚定的文化启蒙者和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呐喊》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其译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鲁迅文学"走出去"及其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力。本文对鲁迅小说集《呐喊》的英译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从文化负载词翻译、隐喻翻译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等方面对其英译研究进行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经典《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本文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对文学翻译及文言文翻译相关问题做粗浅研究,如现代文转换、文化对等与不可译、增减词等问题,为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7.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22,(1):26-33
关于《离骚》首个英译本的出处、译者身份及译本特征目前还存在一些纰漏或语焉不详。本文从文献考证、译者交游、译本关联出发考证译者身份,论述《离骚》首个英译本的翻译特点。《中国评论》第七卷第五期最早刊登了V.W.X.的《离骚》英语译文,署名V.W.X.的译者为英国晚清来华外交官汉学家庄延龄。这一论断改写了庄延龄的汉诗英译成就,使其部分遮蔽的汉学成果得以彰显。庄延龄不仅是《离骚》的最早英译者,也是《诗经》及杜甫、魏徵、陈子昂、张九龄、孟郊等唐代诗人英译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张慧玉  郑洁 《海外英语》2014,(9):158-159,174
该文将成仿吾先生的两种译诗方法——表现的翻译法和构成的翻译法——同王宏印教授对"化境"标准的因素分解相结合,提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取舍得失",并运用这一组合理论比较分析《游子吟》四个英译本中各语言因素、文学因素的取舍得失。  相似文献   

10.
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阐释了中国文学中方言的广泛运用及其重要性,探究了当前文学方言翻译的现状和困境,运用例证法,分析大卫.霍克斯《石头记》中文学方言的英译,寻求文学方言英译切实可行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该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了杜牧《清明》一诗的三个英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对比,为今后的汉诗英译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正>《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诗体相传为屈原所创。书中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辞赋,以屈原作品为主,又以《离骚》为代表。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新形式,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14,(5)
正在当今世界,既能英译汉、法译汉,又能汉译英、汉译法,"左右开弓"的翻译家,仅有92岁的中国翻译大家许渊冲一人。他在海外声誉极高,曾有一个美国杂志排出了世界100个革命家,他作为"翻译方面的革命家"排在第92名。他不仅将中国的历史经典如《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道德经》等翻译成英文、法文,还将西方的许多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译成中文。  相似文献   

14.
《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积淀,外宣文本的非文学特性与古诗词的文学特性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从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外宣翻译的策略方法对《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探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屈原及其以《离骚》为代表的伟大作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离骚》甚至被尊称为“经”。但是,《离骚》称“经”始于何时,古今楚辞学者的意见是很分歧的。我在研习楚辞学史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有了不同于历代学者观点的新的认识。我认为,对《离骚》称“经”时间的讨论,不只是为了澄清学术界长期争论乃至失误的一个老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开展屈原及楚辞的研究。故撰为本文,请专家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从导致中西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只有深刻理解并恰当表达深层文化信息,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才能保证文学名著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现今,“中国文学走出去”之风愈演愈烈,文学翻译事业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方兴未艾。在文学作品西行中,译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传播之路的成功与否,译作所传达国家形象的优劣决定了传播目的的达成与否。该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i Lefevere)提出的改写理论为基础,以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三个因素为切入点,剖析了许孟雄英译《子夜》中的改译情节和段落调整情况,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学翻译工作的质量,助力于中国文学的西行之旅。  相似文献   

18.
方言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关于方言翻译的实践和理论都较为匮乏。本文主要以《城南旧事》英译本为例,探讨方言英译的技巧并对文中的个别方言英译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9.
安琦 《海外英语》2011,(6):195-196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语义翻译重在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交际翻译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宝,陆续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内外。中外翻译学家关于其书名的翻译可谓仁者见仁。该文试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尝试在翻译方法上对几种《西游记》书名英译的差异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探讨纽马克翻译理论对其文化内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