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沙东 《文教资料》2015,(2):154-156
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是我国高师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根据教师教育改革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需要,回归经典,回归经典阅读,是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解读,可以培养学生文学感受能力和博雅气质。在教学中,教师运用阅读理论和文本解读方法,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真实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多视角、多层面体验感悟,探寻发现经典的多元意蕴及形式魅力。学生在经典阅读实践过程中,体验人类共同文化智慧,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熏陶,获得审美愉悦并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2.
<正>一.困惑存现文学教学的过程原本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但在文学教学的课堂上,较多的却是生吞活剥式的解读作品。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更不管文本自身的个性特色,一律采用读读课文,谈谈感受,说说喜好的方式来阅读文学作品。有时,受某种"意识"的影响,也会引进一些"他类"的行为方式来替代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诗词听朗诵,教学散文览图片,教学小说看影视,热热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9月,在育才小学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主题阅读"作为新的研究课题被正式提出。第一次听到"主题阅读"这个词,我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主题阅读?围绕一个相同的主题,进行相关文本的教学?这与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广东黄田小学的"新语文主题阅读"不是如出一辙?会不会是步人后尘?课题主持人的解读和对研究步骤的设计,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研究的方向,虽然它是那样模糊与邈远。迷茫——教什么  相似文献   

4.
针对文学授课过程中的学生厌学心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出发,提出将体验性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经典文本的领悟能力。该"体验性"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对作家个体存在与思想状况的体验、及作家生存语境的还原;其二是对作家作品的文本鉴赏,通过现场阅读和讲解唤起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文学审美感受;其三是对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思想和阅读状况的体验性把握。  相似文献   

5.
刘璇 《知识文库》2023,(21):9-12
<正>文学赏析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让学生从文本阅读和鉴赏中获取美感、提升审美能力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进行文学赏析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文学有基础的理解和认知。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赏析内容,分析其意义,探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学赏析教育,以及如何评价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研究文学赏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寻求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荒漠化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是令人担忧和悲哀的现状。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接受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能为良好的文化和人格修养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育注重文学熏陶,可以影响孩子终生。丰盈教学的文学意味、创设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拓展阅读文学作品的空间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学常识教学似乎不可或缺,但在文本解读中往往陷入"文如其人""知人论世"的片面理解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又存在资料堆砌、出示时机不当、与文本教学关系不紧密、成为教师个人阅读经历展示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文学常识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荒漠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这是一个令人担忧和悲哀的局面。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接受了人类文化的滋养,为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培养打下了基础。小学语文教育注重文学的熏陶,影响到儿童的终身和丰富的文学教学。为学生营造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拓展阅读文学作品的空间,是学生进行文学启迪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的意义在"本我"的基础上因读者而异。文本的意义有"语码意义""语用意义"和"阐发意义"三个层次,文学阅读也有相应的三层境界。文学文本的传播目标不够精确,其语境也更为开放,这为设计文本召唤机制、激发定向阅读提供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不阅读已成为制约现当代文学课程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该重视文本阅读。在以文本阅读为中心的前提下,探索读文本、说文本、演文本的三结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这一新的视角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在英美文学的互文教学中,将作品与其内容相关的互文本进行跨体裁、跨文本的关联阅读,将作品与其相似性互文本进行纵横、内外等维度上的参照阅读,同时在课堂的语境中,通过多元的课堂展示、互动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不同角度的对话,最终达到师生间共鸣的教学效果,实现一种"主体间性"。这种关联阅读与互文教学使得师生共同参与文学理解和知识构建。  相似文献   

12.
超文本文学是文学与技术"联姻"的产物。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超链接技术手段为超文本文学提供迥异于印刷文本的新特质。这些新质表现在文学文本呈现、文本阅读与写作方面。超文本文学文本结构的多线性、阅读上交互性,通过链接形成的文本意义的动态增殖属性也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协助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莫益棉 《现代语文》2007,(10):106-107
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鉴赏教学中,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肢解文本,把本应整体感知、可以多元理解的内容分解为明确的一二三;架空分析,用甲乙丙丁的"标准化练习"取代了对文本的鉴赏理解。本文力图通过借助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理论和阅读理论,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高中阶段文学鉴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提高中学语文阅读鉴赏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文学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加强课文内容理解以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有显著效果。所以,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通过文学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乔纳森.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就如语言能力一样是文学解读中的一种"语法规则",它形成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类似的反应,读者通过对文学阅读程式的理解和把握而形成"文学能力",由此可以帮助读者游刃有余地解读各种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教学实践中,常见教师未能明确其"文学"身份,而把它们附属于"文章"之中进行教学,或者被当作语言材料和应试训练的例文,文学作品教学因而陷入枯燥、机械、苍白、乏味的境地。因此,倡导文学作品的教学要追求"文学味"。教出"文学味"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文学视角解读文本,二是用文学方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思辨性,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教学可以依据“文学四要素”架构,从读者与文本、作家、世界以及自我这四个维度实施“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思辨性教学,从而发展学生思辨力,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与思辨能力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8.
辩证视角下的文学张力即文学文本自身、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存在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它具有矛盾因素对立统一、表情达意的含蓄和文本多义理解的可能三种特征,以及文学文本自身的张力、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的张力两大类型。张力文本读写教学一体化设计读写教学,可以组建张力文本读写大单元,选用由读到写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专业大学生冷落英美文学现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出发对英美文学被边缘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与文化心态是他们冷落经典文学的内在原因;而教学中文学理论和文本阅读的规定性缺失以及就业压力大是其外在原因.建议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并在课堂上引入文学批评理论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学中的“认知性”与“文学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亚峰 《滁州学院学报》2007,9(4):41-42,107
文学的基本精神决定了文学教学"认知性"与"文学性"两者并重,"认知性"规定了文学教育的知识性内容,"文学性"的特点决定了文学教学以文本阐释阅读为中心,"还原"文学经验,关注情感形态,具体细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我们将"文学性"概念引入文学教学中,并力求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