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俞磊,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写作课教师。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大学、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并通过个人的写作教学实践,成功地将写作学理论及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小学的写作教学,由他探索总结而成的"主体补构"教学法更是在温州当地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写作主体论与写作文化论是"主体补构"教学法的理论背景。回归多元的人文认知、变"多写多练"为"导写导练"、用教"写作"的方法教作文、以不同的"读"促不同的"写"、反对悖论式的"真情实感"是"主体补构"教学法的基本理念。目标明确、快乐"作"文、"充分"讲述、"教""读"互补等是"主体补构"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充分讲、主动写、当面批、仔细评"是"主体补构"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习作的性质是什么?是练习、练笔。所谓练习,通俗地说就是评价小学生习作的标准不在于他写成了什么,而在于他写出了什么。小学生习作与成人写作的根本区别在于:小学生习作是把"内容"放在第一位,即把想写的内容写出来、写具体就好,写出来、写具体了就是意义本身,"立意"自在其中;而成人写作反其道而行之,即把"立意"放在第一位,先有要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意义"来选择材料、谋篇布局、写作修改等。换言之,小学生习作是写出而有意义,成人写作是为意义而写出;小学生习作是率性写开去,成人写作是为意写回来;小学生习作是言毕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1]有人说,写作就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天写。契诃夫则认为"写作头一个条件是必须写得多……必须写,写,写,应该多写……务必!"[2]可见,无论是现实要求还是写作本身,只要涉及"写作"二字,观点一致,那就是"要写"。  相似文献   

4.
<正>唐代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借这两句诗诗人很巧妙地点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而我们今天依然可以认为,杜甫的"下笔如有神",是得益于他"诗书破万卷"的。今日细品此二句,不由不对现今学生的写作状况而生发感慨。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读与写的关系上,他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5.
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只有对写作感兴趣,才能够兴致勃勃,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写"。否则,他只会敷衍了事,勉强应付,或视为一种负担、煎熬。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  相似文献   

6.
黄琼 《初中生》2012,(Z3):104-113
正一、命题作文【经典模拟】1.题目: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的温暖。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16行);(2)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写作指导】命题作文,先得准确审题。就此题而言,从写作对象上看,主人公是"你";从写作内容上看,主要是写他人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可用生活细节写父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语文教育家洪宗礼先生写作教育的思想框架。分析指出,洪宗礼写作教育的内核是"立人",他主张从探索写作教学的基本序列入手,从阅读教学中寻求支撑,紧紧抓住"引写"这一关键,始终立足教"活"写"活"的理想境界,实现写作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正许多曾经的文学青年,自从当了语文教师之后,专心致志于教学、殚精竭虑于应试,对周遭的事物失去了兴趣与感觉,从此不再写作。偶然翻检到当年写的诗文,也恍若隔世,茫然若失,唯有报以一声长叹。龙岩市第二中学的徐飙老师说:"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本来应该很尴尬、但现在业已被淡漠了的事实是,我们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非教育写作的能力。"他对许多同行丢失作为"社会人"的本分感到悲  相似文献   

9.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概而言之,包括"为何写"(含"为谁写")、"写什么"和"怎么写".交际语境写作,更强调写作目的("为何写")及读者意识("为谁写"),这自然是写作教学不可忽视的方面,而指导"写什么"与"怎么写"仍应是写作教学一如既往的重要任务."写什么"指写作内容、写作素材,是决定文章品质的重要方面;而"怎么...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长期存在脱节的现象。在写作教学中,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强调技巧学习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与写作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阅读与写作不能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读与写是一家,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因此要从读与写两方面入手,以读带写,以写促  相似文献   

11.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在日本期间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向,其诗歌作品是写于1925年的《旅心》,其理论作品是写于1926年的《谭诗》这篇长文。前者表达的是模糊诗观,后者则是明确诗观。《谭诗》中表达的明确诗观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诗歌的本质,诗歌写作的基本理念与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而其核心的概念即是他主张的"纯粹诗歌"("纯诗")。但在实际上,穆木天的诗作只动用了他诗学主张的第三方面,即他自己提倡的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在他的诗作与诗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悖离。  相似文献   

12.
余华对于暴力的描写可以说已经到了一种偏执的迷恋地步。在他与张清华对谈中,余华说出了另一个促使他偏执于暴力书写的内在驱动力——"骨子里的喜欢"。他说:"从理性来讲,我不认同写暴力,但在写作时我又非常振奋,《兄弟》下部也是这种情况,可能这是一种矛盾,知道它不好,但骨子里又喜欢。"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写作教学内容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写作教学观念落后、一些作文试题的导向错误、写作体式要求失当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写什么"与"怎么写"放在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层面加以反思。首先,要理清写作目标与写作内容的关系,要规定具体的写作课程内容;其次,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对学生"怎么写"的指导上。  相似文献   

14.
<正>写作教学情况较为复杂,有的写作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写作知识上,也有的课主要是作文范文的阅读分析,或是有写但却停留于浅层次思考与表达。写作课上学生没有写,教师没有在学生写时给予指导提升,学生自然就不会写。叶圣陶提出:"写作系技能……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写作教学即是组织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在写的深度实践中体验并生成写作技能。本文以写作公开课"写好记叙文中的‘转’"为例,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阐释真实情境下深度写作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据《重庆日报》消息,重庆多位本土作家、教师、书评人表示,穿越体与网络语已逐步"渗透"青少年的日常阅读与写作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个很明显也很可怕的趋势——现在的学生写东西越来越穿越了。"80后作家韩甫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谈到学生的写作,他称,"有学生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里的称呼全  相似文献   

16.
近日,被收入"北京社科名家文库"的陶西平自选集《沉浸于求索之中》新鲜面市;同时,陶西平教育漫笔选集《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以及《在反思中创新》也在加紧重印。这三部选集共收录了作者1986年至2012年间写就的255篇文章。陶西平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写"、"有话要说";他写得那么"实"、那么"深"、那么"杂"、那么"广",是因为他的研究与写作从不囿于个人的理论偏好与学术口味;他最兴奋、最纠结、最在意、最关注的主题,全部来源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原问题"与  相似文献   

17.
<正>习作例文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范文,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了写作兴趣就能调动起写作的欲望,才能把作文写好。笔者认为,习作例文在写作教学中,是不可忽略的。一、用好"仿写"学习新事物,大凡从模仿开始,学生作文也不例外,他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就连不少有名文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中,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习作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源泉。对于学生的习作,用挑剔的眼光放大他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眼光去挖掘他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学生越写越没意思,后者却让学生的习作兴趣越来越浓。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应着重开放学生习作赏析的形  相似文献   

19.
俞静 《海外英语》2012,(18):134+138-134
该文关注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写作技能的提高,笔者指出写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寓写于听、说、读等诸方面的训练中,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①作家写作的姿势,并非坐着一种,据说美国作家海明威为了使作品的文字更简洁,总是站着写作,并且有时做金鸡独立状。俄国作家涅克拉索夫为了舒坦,总是躺在地板上写作。与他有同样习惯的还有卡波特,这位海明威的老乡自称是一个“完全平面的作家”,说是他要不躺下,就什么也写不出来。②无论是坐着写、站着写,还是躺着写,都只不过是一种写作的姿势,与作家的精神、思维和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