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在行政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主要依照诉讼程序的进程分析了有关起诉期限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根据不同情况对行政诉讼一般起诉期限采取不同的起算点,但受制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标准的主观性和案件的复杂多样性,很多时候很难推断出行政相对人是否“知道或应当知道”,由此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计算难度。与诉讼时效不同,立法者在设定起诉期限起算点时的基本立场是基于行政行为的外部性特点,始于行政行为的对外作出,而并非以内部行政行为或过程性行政行为为基准。所以,在确定一般起诉期限起算点的认定标准时,应当围绕行政行为的效力状态展开。这不仅在客观上易于操作,而且在功能上可以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诉权,并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相似文献   

3.
在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认定,一直是让行政审判法官感到困惑的问题,同时,这也带来了司法尺度上的混乱.本文立足于行政审判实践,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认定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启动行政诉讼的首要问题,所以正确界定和掌握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标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标准正逐步向宽松方向发展,本文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涵义入手,通过对《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原告资格的规定进行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认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几点标准,并进行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5.
6.
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认定是给付工伤待遇的前置程序,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是工伤申请主体申请工伤的期限,超过其期限。有关主体便丧失工伤申请的权利。因而,工伤认定时效的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工伤职工切身利益的维护,而我国工伤认定时效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对其性质做出界定,然后对其起算点、中止、中断等问题作出新的规定,以符合工伤立法的目的和宗旨。  相似文献   

7.
认证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对各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或者法官自行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判断,确认其可采性及证明力的活动。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不能最大限度实现公正。本文指出认证中的误区,以便引起审判人员重视,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8.
法律界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及其可诉性问题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定论,造成了一定的司法混乱应尽快予以统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其性质是属于鉴定结论种类的一种证据,且已被《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现行有效法律法规明确排除在行政诉论受案范围之外,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9.
驳回起诉在行政诉讼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对此我国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其概念、适用条件和问题进行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对行政诉讼而言意义深远、价值重大,域外相关立法倾向于放宽原告资格标准的范围,往往设定一些原则性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并对之进行解释运用.通说认为我国原告资格标准有3个构成要件:合法权益的存在;有明确、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两者之间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各级法院一般据此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对行政诉讼而言意义深远、价值重大,域外相关立法倾向于放宽原告资格标准的范围,往往设定一些原则性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并对之进行解释运用。通说认为我国原告资格标准有3个构成要件:合法权益的存在;有明确、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两者之间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各级法院一般据此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行政诉讼法》等成文法内在的局限性,则会使一些法律没有明示予以保护的合法权益被排斥于司法救济之外,出现行政诉讼中的司法救济真空。这将导致在某些行政诉讼中,两个法院"踢皮球"现象的存在,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作为社会最后救济权利和公平正义象征的司法权失去信任。弥补这些行政诉讼中出现的空白,完善立法,加强立法解释,可以使一些在行政系统内部反复申诉的行政上诉案件进入法院的大门,大大提高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质量,对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促进行政诉讼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修订,中国具体司法实践中行政纠纷案件逐渐增多。而行政相对人是否有资格提起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为关键性标准。文章对比司法实践案例发现仍有大量具体问题存在,这导致此类案件的上诉率极高等现象出现。探究合理且可行的认定标准,既可以体现依法行政,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又可以让法官对于司法资源的分配更加规范化,从而更好地维护司法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14.
牵连犯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犯罪现象在法律上的反映.我国现行刑法尚无明文规定,但在理论界进行了学术探索.司法实践中已对牵连犯如何认定和处罚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5.
浅析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谦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司法审查中的司法谦抑态度的发展历史表明,司法谦抑只有在司法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下才有存在的意义,而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管理论思想仍有很大市场,实践中,行政权的优越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我们要借鉴美国经验的话,应该首先借鉴的是严格司法审查而不是司法审查中的司法谦抑态度,在司法不能独立有效地发挥其对立法和行政的制约功能时,过早地讨论司法谦抑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应当在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实践中,对确立司法谦抑采取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开始施行,该规定正式确立了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它标志着我国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主义的转变。文章从举证时限制度的必要性,其立法构建,逾期举证法律后果以及适用举证时效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问题是我国行政诉讼理论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几经调整,在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扩大的态势。但现行行政诉讼在受案范围的立法体制、可诉讼行政行为的范围等方面依然存有缺陷,致使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受到了诸多不适当的限制。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受案范围理论的局限性,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作合理修改,并适度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人事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为着规范行政诉讼中的协调,人民法院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公布典型案例。通过这些司法文献的发布,我国行政诉讼中协调制度的初步轮廓已经形成。但是,为了加强协调制度的正当性和有效性,法院还需要补强协调制度的法理依据,细化"合法"和"自愿"的内容,优先适用普通审理程序,厘清协调的适用范围,并明确和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特别是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使我国对驰名商标保护与国际公约进一步接轨.但是,现行《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范围仍然较窄,在驰名商标的认定以及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制度等方面,均应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本文论述了驰名商标的法律性质,保护对象与范围,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及保护措施,对我国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提出了建议和实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制止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目的,各级法院在其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不仅涉及权利,也需要程序、技巧和准则.法院在认定驰名商标的过程中必须恰当地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担当其应为的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各级法院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公正、恰当、合法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公平正当竞争之市场秩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