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行云  郑增强 《河北广播》2006,(1):97-97,103
从事新闻播音至今十年有余,其间常听同行或听众谈及一个话题,某某人播音风格老化了、过时了,不适应现在听众审美口味了,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很严肃的业务问题,那就是播音员怎样与时代含拍的问题.播音员怎样播出时代气息的问题。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要首先对你的受众群进行分析.看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播音风格。  相似文献   

3.
赵振宇 《新闻前哨》2009,(10):57-58
一、我国新闻报道面临新的形势 我国的新闻报道面临新的形势.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加速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化。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经济事件。你到超市购物和到农贸市场买东西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新闻 今天的讲座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些新闻话题。“新闻”是大家都熟知的东西了,但在今天有什么新的理解呢?我给的“定义”(定义是为不定之义也):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价值事实的信息传播。这个定义和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有些接近,又有一些区别。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电视专题片,主持人在向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提问,前面的一大段问话,与主题关系并不大(这是现在专题片常见的现象),最后才问到:“你认为中国喜剧与外国喜剧有什么不同,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位演员感到很难回答,拖了好一会,才说:“我看主要在人物上……”显然,这位记者或主持人的提问让对方觉得无从“下口”。你说的“喜剧”,是指喜剧的主题,还是结构或是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等等;你说的外国,是指英国、美国,还是中东、西非?这么笼统的提问,说明提问者对这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正发生,我们在现场;十八年新闻路,我们一直往前走,虽然远方尚在远方,但现场就在现场。每个现场,都在突破;2017,《现场》给你更多的"速度与激情",创新版块《律师在现场》在电视民生维权中,迸发公益新力量;线上线下,集结万名律师,通过电视、网络、手机、新媒体的端口,跨屏、跨界地介入新闻流程,倾听百姓声音,关注人间冷暖,贯通需要维权帮忙的每一个现场。每个现场,都在融合;2017,频道官微开通《小新直播间》,"小新"们时刻活跃在各类  相似文献   

7.
20多年前刚参加新闻工作时,有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新闻工作者是社会活动家,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广交朋友。"这位前辈说的话,后来我一直铭记在心,我广交朋友,因此也写出过一些有影响的新闻报道。然而,现在有种倾向,有人认为,只要领导定个题目,不与群众交朋友,报道照样搞,文章也照样能出彩。这些年,一些老记凑在一起,都有这样的困惑,感到朋友越来越少了,信息越来越不灵了。我们确实开始丢掉最珍贵的东西。有些"入道"不久的人就公开表示,工人、农民一没权、二没钱,整个一个弱势群体,交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用,能写出作品的深度?他们看点材料,找几个社会精英,提点不痛不痒的话题,再弄辆小车到乡镇遛它一圈,自认为写出的东西比在工人农民那里得来的要深。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业务实践还是学术研究,“新闻价值”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多年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新闻传播的走向.近年来,新媒体崛起,传统的传媒格局逐渐瓦解,新闻报道的价值属性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点,作为时代瞭望者的新闻人,又该如何看待网络语境下的新闻价值,向广大读者呈现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正大数据,自媒体,全媒体,开放存取,三网融合,出版数字化……一个个词汇刷新着传统编辑的视野,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变革、融入、整合过程中,编辑如何闯心理关,是一个硬试炼。在信息爆炸时代,在"内容为王"时代,市场化和数字化把对编辑的要求提高并放大了。编辑的价值不仅是出版工作的基础,更可能是出版这项事业的主导者,如何有效使用新媒体,优化内容的传播,对编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而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编辑缺失却已成为普遍现象,作为编辑,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素质迫在眉睫。除了传  相似文献   

10.
一、人才的标准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懂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懂现代科技的记者,不能说是人才,甚至应当说是不称职;不具备判断力与亲和力的人不能说是主要人才;不具备研究力与洞察力的人不能成为重要人才。 为什么说不懂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懂现代科技的记者,不能说是人才,甚至应当说是不称职?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今天,不懂中国经济,就不懂得中国;不懂世界经济,就无法谈论中国。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放在世界范围内考虑解决;一个区域的经济问题,也不可能在一个狭隘的区域内解决,必须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层面来看。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科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的力量、科技发明及其应用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今天,给这  相似文献   

11.
刘会召 《传媒》2008,(8):47-49
传统大众传媒业、电信业、信息(网络)业都将统合到一种新产业之下,这个新产业就叫做“大媒体业”。大媒体业不仅会呈爆炸性成长,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向内“崩陷”的效果,即所有的企业都会投入同一个市场,不是与他人结盟,就是要和过去从未竞争过的对象争斗。“这是场‘超越键盘’的厮杀,你必须抢搭‘变车’”,  相似文献   

12.
怎样当编辑?这个问题对如今已从事了几年编辑工作的人来说,似乎不难回答。事实果然如此吗?以笔者之见,未必!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出版社这些年渐渐偏向做获利快的教辅读物,这类选题数量猛增,却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们怎样当记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怎样把报纸办得既好看又耐看,既受读者欢迎又有社会影响力?这是摆在每一名从业者面前一个无可回避的重大命题。这几年大众报业集团各报特别是《大众日报》在报纸定位、版式创新等方面都下过不少工夫,成绩也有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不仅仅要做到博览饱学,而且要有为人作嫁甘为人梯的精神,同时还要有面对如山的书稿不畏艰辛劳苦,甚至以苦为乐的精神,摒弃浮躁和草率……  相似文献   

15.
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新闻评论是众多新闻体裁中比较难写的一种。而在新闻评论中,比较难写的是经济评论。如何写经济评论是个大题目,是需要专家和教授们深入研究的。《新闻实践》的编辑希望我写一篇有关怎样写经济评论的文章,因为有写经济评论近10年的经历,所以也就应承了下来,算是从业的感想吧。大家都说写经济评论难,究竟难在哪里?我看有三难:一是难在掌握经济走势,二是难在发现典型和问题,三是难在掌握经济规律。粗粗想了想,经济评论要写得到位,至少要把握好六个关系:第一,要把握好现象与本质  相似文献   

16.
说到"追星",其实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词汇的变化。此前,人们通常会用"采访"这个词。而"追"字,则刻画出了报道人对报道对象贴身紧逼的采访风格。"明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从文艺的角度看,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影视歌坛的流行偶像人物,都应该是明星。而被用上"追"字的通常是指后者。这本身也蕴含着文艺新闻在最近这些年来的一些变化——流行文化以吸引眼球为由,越来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媒体的相关版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今天,我们如何来追星?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以上的内容可以作为讨论问题的背景。追星需要什么样的准备?我们面对的明星有一些"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与明星相关的丰富信息,以及由这些信息带来的影响;其次,明星的个性特点,通常明星的个性总是被夸大或遮蔽。要挖掘到真实的信息,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在走向现代化和拥抱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发现,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传统,已经逐渐在西潮和娱乐文化的纵横激荡中,罹临分崩离析甚至灰飞烟灭,一种深刻的、以丧失文化主体性为代价的文明危机和身份认同危机,向中国人敲响了警世钟。钟声并非第一次敲响。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早已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下熟谙了这哀伤的历史音调。而今天,当中华民族终于冲出了百多年的历史轮回,找到了突围新路的时候,我们的民族精神故地,难道要在喧嚣的凯歌行进中无可救药地陷落吗?有识之士分明在大国崛起黄钟大吕的合奏里,分辨出不同往昔的悲切和峻急。于是,人们开始了返顾和寻找,在传统的曲库中挑拣出可以翻唱的杨柳新枝——那些写满中国人传统智慧的经典被重新发现和启用,在通俗化、娱乐化、市场价值和电视收视率的风标下,载歌载舞于百家讲坛,堂哉皇哉于媒体要津,以普及经黄的名义,抚慰着精神畸零的中国人。到底是爱的抚慰还是精神施暴?我们应对传统经典抱以怎样的态度一时间成为人们思考的圆心。我们期望,在退无可退的困境中,中国人能像走出积贫积弱的历史轮回那样,打破传统与现代迷阵,跃上新的精神高地。胡粲然  相似文献   

18.
工作之余几个同仁在办公室闲聊,话题自然流淌到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上。有同仁笑曰最好的就是把自己住房的地板刨了,换土种麦子。现在还有能吃、敢吃的东西吗?虽是调侃却满是无奈与苦涩。乱象丛生民以食为天。近年来,各大媒体先后曝光的一系列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恶性案件,引发了人们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的疑问。2011年5月2日首都媒体报道,有商家在生产豆芽时大量使用尿素等农药,市民为之一震。2011年3月15日央视曝光河南双汇集团大量购进用瘦肉精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自媒体,全媒体,开放存取,三网融合,出版数字化……一个个词汇刷新着传统编辑的视野,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变革、融入、整合过程中,编辑如何闯心理关,是一个硬试炼。  相似文献   

20.
沈卫星 《军事记者》2014,(4):17-18,20
评论只有有了品格的追求,才能成为读者心中的公信标、时代生活的洞见者、社会舆论的引路人、改革实践的助产士,也才能为提高民族文化水准和社会人群共识尽一份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