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为他人作嫁衣裳”□孟庆远在出版编辑界,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口号比“为他人作嫁衣裳”更流行、更响亮的了,但却少有人加以深究。唐末僖宗时的诗人秦韬玉曾在《贫女》一诗中,写下“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诗句的意思很明白:贫女亲手做的华贵嫁衣都为富...  相似文献   

2.
自从唐代诗人秦韬玉在其《贫女》诗中吟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名句,“为人作嫁”便被广泛引用,大概由于编辑和贫女“压金线”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性质太相似了,编辑便常被人称为“为人作嫁”之人。一些编辑也因“年年压金线”而产生“苦恨”心理,自叹“为人作嫁”几时休!笔者当编辑也有十来年时间了,体验过个中滋味却只想说一句:莫恨年年压金线,甘为他人作嫁衣。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被喻为“为他人作嫁衣裳”,“作嫁”于是成了“编辑”的代名词。然而,同是“作嫁”一词,在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其含义并不相同。以“编辑”自居的著名老作家秦兆阳同志曾仿《红楼梦》第一回《题石头记》一诗,化其意为一位编辑作了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8,(1)
乐于“作嫁”情未了——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张积玉编审文/江彦博薛耀晗张斌峰张驰为他人作嫁衣裳。”原本是描绘贫困织女生活以抒发当时压抑人才的愤懑的,后多被文人引申借用来隐喻文书和编辑一类工作,既含褒奖亦含自嘲也有牢骚之意,关键在于“作嫁”者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谈谈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上)赵振宇当编辑总想有所作为,把自己的工作干得好一点,这是大多数编辑的良好愿望。以前人们常讲,作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以此来显示编辑工作的高尚和纯洁,我以为仅有这种认识和理解是不够的;把编辑工作仅仅理解为“为他人作嫁衣裳”...  相似文献   

6.
张志安 《新闻记者》2006,(10):82-83
“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这是特稿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的关键句。  相似文献   

7.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5,(10):38-39
“学而优则仕”——大概稍有一点文化的人,对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劝学名句皆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可《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第十九》),恐怕不光孤陋寡闻者觉得眼生,就连有几分学识的人也未必能像前一句名言那样烂熟于心,开口能吟。细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这两句话,是《论语》——这棵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不朽巨树上两片常青的绿叶。树根睡了,可树叶醒着;历史睡了,可典籍醒着;孔子睡了,可《论语》醒着。所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阐述“学”与…  相似文献   

8.
郑健 《军事记者》2005,(3):44-45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军队、地方都有了双休日。人们在每周这七分之二的特殊的生活状态下,产生了特殊的化和精神的需求。于是,抓住周末的时间、周末的阅读人而创办的报纸——周末副刊应运而生。在《解放军报》“化周刊”的引领下,《人民海军》的“周末特刊”、《人民武警报》的“星期特刊”、《前进报》的“周末”、《战友报》的“军营周末”等陆续推出,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中俄瑷珲条约》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国土丧失事件。一百多年来,多少中华儿女为此国耻心在流泪,更有多少爱国志士在为此奔走呼唤——“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在黑龙江边的爱辉(旧称瑷珲)古城,就有这样一个热血男儿,他为了“警世国耻”,筹建《爱辉历史陈列馆》——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时值他在上海又一次为筹建《瑷珲卫国英雄纪念园》奔走呼唤时,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可敬的爱国志士——吴定良。  相似文献   

10.
落木千山天远大,塞雁一声万里霜。在这深秋时节,我这个一生在笔砚中讨生活的人,因年老衰病、视力剧减,本已中绝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儿。孰料老友陈世基,却不远万里,寄来他即将问世的大作《征人笔踪》的书稿,要我为之作序。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交往50余年,推辞不得,我只好危坐窗前,逐篇阅读那数十万字的书稿,再还一次“文债”。  相似文献   

11.
口才:编辑不可缺少的素养《演讲与口才》编辑部高伟杰编辑,整日伏案劳作,一辈子都在“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与稿子、墨水打交道,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编一部书、一篇稿,不惜捻断数根须……这就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编辑的形象,当我把编辑与口才紧密连...  相似文献   

12.
嘉宾 《出版视野》2005,(6):47-47
审阅稿件,不时遇到作者引用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这两句诗的大意,大家都能理解;但具体到这两句应该怎样解释,是值得考虑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后一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因为它很具体,这里关键在于对前一句的“千夫”二字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4.
张琴 《视听纵横》2006,(5):43-45
1993年,《东方时空》一句“说咱老百姓的事”,催生了民生新闻的萌芽。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隆重推出了“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的《南京零距离》,标志着民生新闻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15.
1992年4属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报纸同时在显著位置推出同一张照片:一个小女孩伏在书桌上,手握铅笔,一双大眼睛充满忧虑和渴望……照片的标题是“我要读书!”这张照片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作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它凝聚起一股巨大的力量,成千上万的孩子因此改变了命运:这张“大眼睛”照片的主人公就是苏明娟,安徽省全寨县人。2002年7月7日,读高三的苏明娟参加了高考。10年来,苏明娟一直生活在关爱的阳光里,但也有委屈、被误解、心烦和流泪的时候,尤其是高中三年,被学校善意“雪藏”的日子里,她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13日,苏明娟在填完高考志愿后,终于敞开心扉,一吐自己成长的“烦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报中有书缘     
甫出《魔谷》,脑际便萦绕着《珊瑚梦魂》;《海钓》之后,经不起《都市的诱惑》,又来一番《南天椰语》;最后,竟与一位加拿大的女博士一道,捧出《生寡》来了;而今,十多万字又可以结成一本新的集子了——南方日报的风水真好!17个年头里,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同时,浩瀚的书海里,我也拥有了“张健人著”的6枚彩贝和1枚正在孕育的“青苹果”。 友人问我:“当个报人,本来就忙得不可开交,你怎么还有时间写书?” 说来有趣,这些篇什,倒是忙忙碌碌的报人生涯  相似文献   

17.
“考证,也叫做考据。在清代,义理、词章、考据被认为是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学科。”…这是季羡林先生《为考证辩诬》一文开头的话。或许是极左思潮下的某种需要,也或许是因人废言(现代学者中大力提倡“考据”的是胡适而不是鲁迅),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曾经被批判和否定得一无是处。季先生的《为考证辩诬》批评了关于“考证”的种种误解。显然,季先生是提倡考据方法的。近几年出版的一些谈名人读书治学的著作,提倡“考据”的还有一些:199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读书与治学》,更是大力提倡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三联书店近来出版的《量守庐学记》、《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与学术》、《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等等,也都是把考据方法作为治学的关键。为什么会这样?季先生在《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中一语道出了其中真谛。  相似文献   

18.
江淑峰 《青年记者》2007,(24):60-61
报业有句行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可见报纸副刊的作用非同小可。从新文化运动中《学灯》、《晨报》、《觉悟》和《京报副刊》,到报业激烈竞争下各大报纸的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及《羊城晚报》的《花地》、《晚会》等等,  相似文献   

19.
《出版视野》2006,(1):45-45
“圣经”一语,在大部分欧洲语言中的名称,都来自希腊语的“书”一词,汉文译者译成了《圣经》,给这部书增添了神圣、奥秘、凛然不可侵犯的色彩。《圣经》是一部宗教法典。它分《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旧约》共有三十九卷,原是犹太教教义的神学经典,后来基督教兴起,被其全部承受过去,称为《旧约》,用以区别基督教形成之后编成的《新约》。《新约》也是一部反映巴勒斯坦地区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和文献汇编。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编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辛勤耕耘,将专家、学者、作家们的著作编辑出版,为广大读者奉献出一部又一部的精美图书。他们这种奉献精神被人喻作“为他人作嫁衣裳”。最近,华夏出版社从全国编辑界中,物色于六位随笔水平较高的编辑,为他们结集出版随笔集。这套“名编辑随笔丛书”由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主编并撰写总序。丛书共六种: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江曾培随笔集(抬轿人语》,花城出版社社长肖建国随笔集《夏日牵挂》,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