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郑和下西洋之目的关于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明史》是这记载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照《明史》记载看:其目的就有两个,将寻找建文帝(惠帝)之下落这一目的置于前,在“且”  相似文献   

2.
郑和(1371—1434),原姓马,回族人,祖籍云南,排行第三,乳名三保,他十一岁上朱元璋统一云南时,被掳去带往南京。后朱元璋将其赐给燕王朱棣为侍童。郑和为人聪慧,颇受朱棣宠爱。在“靖难之役”中,立战功,朱棣为了嘉奖,封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改名和。  相似文献   

3.
后军都督佥事汪浩墓志与水军右卫流官指挥佥事王衡母冯淑人的墓志及买地券,是新发现的两种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铭刻史料。史载,汪浩曾屡次为郑和及其他内官出使西洋修造舰只,而结合墓志上有关家族谱系的内容,则可推知曾被景泰帝先立后废的汪皇后即汪浩的曾孙女。由于汪浩墓志的发现,标志着明初开放国策的郑和七下西洋的部分细节,与明代中叶皇亲贵戚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都被有机的串联在一起。王衡在永宣之际以中高级武官的身份曾两度随从郑和下西洋,因在苏门答刺一举擒获前伪王弟苏斡刺而获允世袭其官的奖赏,其母冯淑人墓志与买地券的发现,补益了王衡的生平家世,对见载于史籍的王衡行实也多有验证,从而大大丰富了这位下西洋功臣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郑和远航的壮举,再现了中华辉煌,却短期而终,未能促进中国社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600年前,317艘舰船,27000多名将士,在明朝内官监太监郑和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从我国长江口的刘家港起航,驶向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极为壮观的一幕场景,史称“郑和下西洋”。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一改明太祖朱元璋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富国强兵的对外开放政策,打开海禁,派遣郑和远涉重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的表现,向世界展示了东方大国强大的经济实力。1405~1433年28年间,郑和7次下西洋,途经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如表1)。通过表1…  相似文献   

6.
明朝初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郑和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一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死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回族人。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和祖父都曾朝拜过麦加。明政府派兵攻入云南后,郑和被带回皇宫当太监,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把他赐  相似文献   

7.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灵魂地位,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水乳交融,是教师、学生、作者共同弹奏的一曲和谐美妙,动人心弦的心灵交响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丰富灵动的情感之弦,营造和谐愉悦、充满情味的语文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8.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空前的壮举,而且在中国外交、经济、文化、海洋事业诸领域都建立了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9.
明朝初年,统治者借助怀柔的方式实现了对周边邦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一背景下,郑和奉命下西洋,掀开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的篇章。本文主要从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出发,对其文化交流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便是真挚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相似文献   

12.
早读课刚下,只见班干部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老师,小鹏早读时把少队值周生哄出了教室,听说副校长很生气,这下闯大祸了。”我感到很惊奇,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我气愤地问道:“又是他,净添乱,怎么回事?”他们迫不及待地争着说:“他大骂检查的学,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的情感氛围,不仅能诱发学生求知欲,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创造意识,倾心投入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郭江辉 《新疆教育》2012,(10):76-76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何锋 《四川教育》2008,(11):14-14
如果说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是一首美妙的乐曲,那么教师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要想奏出最美的旋律,校长必须走进教师的内心,拨动教师的心灵之弦  相似文献   

16.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便是真挚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视野和人文胸怀得到无限的拓展,进而提升生命的价值。然而,眼下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呢?为什么一些学生一上语文课便没精打采,昏昏欲睡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教学中很少有人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甚至老师本身也少有情感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福建长乐太平港是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离国远航的出发港,郑和船队每次均在这里停泊,其停留时间前后累计约二年多,因而与福建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论述郑和下西洋与福建人才培养、宗教信仰及文物古迹等问题的关系,探讨郑和下西洋对福建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 郑和船队停泊长乐,在这里等候朔风开洋,招收水手,修造船舶,补充人员等。可想而知,随他下西洋的福建人一定不少。 郑和七次下西洋人数少至27000多人,多至30000人,但其中明确记载姓名籍贯的却不多。据目前笔者见到的资料大概统计,有姓名及其籍贯者共有74人。这些人员来自江苏、福建、上海、浙江、江西、安徽、陕西等地,其中福建人16个,占21%。人数之多,是其他地区所不及。加上外省在福建军营参加下西洋的15人,那就更多了。福建人在郑和使团中,有的担任领导工作,如闽南王景弘、晋江侯显、安溪李兴;有的担任辅佐人员,如泉州蒲和日;有的是技术人员,如福清林贵和,任阴阳官;有的从事航海水手,如长乐黄参;有的奉命参加下西洋,如闽候吴兴。此外,有一批军人从征西洋,如闽县严观、莆田许辟。  相似文献   

19.
近来年,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引起了学术界很大兴趣。为什么在我国明代就能派出那样规模庞大的远洋船队?为什么比起西方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海活动,我国郑和远航无论从时间、规模等哪一方面看都占尽风流,却未能产生前两者那样的历史后果与影响?在世界历史上,郑和远航究竟占有什么地位? 处在同一时代、又大致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类历史活动,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历史后果,其根源,首先应从促成这类历史活动的动因当中去寻求。在这方面,学者们已提出不少观点。本文也有几点浅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0.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壮举。通过这一壮举所反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民族心理和对外政策上的结合,即外向型民族心理与对外开放的结合。而这一壮举的产生与完成则是二者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