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在传播儒家思想的修辞实践中,孔子重视修辞人格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在以修辞学的视角对先秦儒家经典文本进行再解读后,研究者可以发现,孔子在修辞实践中至少构筑起了"忠实"、"谦逊"、"严谨"、"仁义"和"权威"等五种修辞人格要素。孔子对于修辞人格的构筑凸显了他的修辞意图,即试图充分挖掘修辞人格所包含的决定性说服力以便提高自身乃至整个儒家学派的影响力并最终在百家争鸣中争取受众,争取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4.
孔子以仁学为基点,以情感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将人性与心灵,理想与实现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孔子是从仁学出发去考察审美和文艺问题的。他之所以重视审美和文艺,是因为审美和文艺在人们为达到“仁”的境界而进行的自我道德修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传统的表成与美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09-111
孔子在建构伦理道德的发生机制时,始终离不开对个体生命中美学韵味的发掘。通过引导人们对生命、情感的美学经验来强化对道德的意识,开辟价值之源,为修身寻找动力。在不断修身的上升过程中,达之于对生活和人生产生"当然"的态度,最后栖居于自由圆融的人生境地。如此不断引导人的情感和品性向崇高的方向趋动,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心灵,即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教育史和美学史的资料的分析整理,阐述了孔子关于“审美教育”的涵义、形式、内容以及“审美教育”中的人格魅力等观点。旨在说明孔子的许多美育观点,在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有关修辞的美学思想尚未明显地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在谈论到庄子的修辞美学思想时往往会涉及到对其哲学的研究,在其生动具体的譬喻和寓言故事中,体现出了崇尚 自然,朴素的修辞之美,崇尚虚静的修辞之美,他的修辞美学思想理论对古人甚至今人仍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弟子中贤者有70余人,在《论语》中他对其中的15名弟子进行了评价,涉及弟子的各种才能而不只拘泥于他们的学识和学习态度,既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欣喜,也为学生的懒惰懈怠而恼怒,殷切期盼的爱生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评价弟子的言语或纡徐含蓄、或犀利呵斥,皆情信辞巧,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能较好地启迪和鞭策学生,修辞效果颇佳,对于今天的学生评价仍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其关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在“百家争鸣”中创立和传播各自的学派思想。他们在传播学派思想的同时,无疑也是从事说服性的话语实践。作为说服、论辩和争鸣中颇具修辞技艺的话语参与者,先秦的思想家自然也同时具备“修辞家”的身份。当这些先秦思想大师(例如孔子)被以“修辞家的身份”得到重新审视的时候,一系列新颖的结论将相应得出。如果以“修辞家的身份”对孔子所从事的话语实践加以细致观察,则孔子在修辞实践中的韬晦艺术可以从“反修辞”、“名正宣认”和“谦逊其辞”等方面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大智若愚的语言大师。老子不是“美”和“巧”的反对者,他所推崇的是更为精深、更具丰富内涵的“大美”和“大巧”,“正言若反”模糊恢谐是老子重要的语言修辞手段,亦是深层修辞(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孔子的公共关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中国不过几年的历史 ,但是古代中国也并非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孔子当时虽然不懂得公共关系学之名 ,但是就《论语》所记载的教育内容来看 ,他在运用传播、舆论控制、塑造自身形象等方面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而且这种中华民族传统体内自己孕育的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具体的方针策略更适合于中国的民心、国情。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孔子在他的音乐思想中,既肯定了个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予以满足的合理,又强调社会伦理对个人的心理要求以制约的必要性,并认为孔子的审美理想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他的审美标准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整合梳理先前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和为审美尺度,以仁为审美思想的核心,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学思想。他用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去实践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在诗、礼、乐的有机相融中实现他崇真、致善、尚美的价值取向。他的审美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可贵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审美文化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士人美学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士”的理论标准,士人的美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形成,文章阐述了孔子审美思想论士人美学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孔子传承了远古的民本思想,并赋予“民”以新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他的民本思想以仁者爱人作为思想基础,以尊重生命作为基本原则,以有教无类作为施教维新,以规范孝悌作为基础建设,以为政以德作为执政理念,以足食富民作为经济诉求,以天下安定作为社会理想。他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他擅长演奏、歌唱、谱曲、正乐,遥晓乐理。这些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浓厚兴趣和高深修养,也反映了孔子独到的音乐思想。孔子把音乐与礼、仁联系在一起,赋予音乐以安邦治国的政治功能。尽善尽美是孔子音乐美学标准。对于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关系、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也做了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