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1月27日。德国教科部长布尔曼提出“精英大学”计划.其目的是要在高校和科研财政削减的情况下,引进竞争机制,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经长期协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计划在S年时间内(2006-2010)投资19亿欧元共建10所世界级“精英大学”。其中联邦政府出资占75%,各州占25%。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德国评选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为“精英大学”,就此拉开了德国实施大学“卓越计划”的序幕。“卓越计划”旨在为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注入经费.力图增强大学的科研实力,并提升德国高校的国际地位。文章介绍了“卓越计划”的目的、内容及获选学校的特点,并探析这一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2年6月15日,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宣布了第二期“精英大学计划”的评选结果,11所大学、45个博士生院和43个研究机构入选。精英大学中新增柏林洪堡大学、不来梅大学、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科隆大学、图宾根大学5所大学,而第一期“精英大学计划”中的哥廷根大学、弗莱堡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均未入选。  相似文献   

4.
师资流失已是地方高校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它对师资队伍稳定、现有教学氛围、声誉、师资管理工作、人才引进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地方高校应采取多元性举措,稳定现有师资队伍;培养和建立第二梯队;适当储备人才;注重人本关怀;师资建设上实行引进为辅、培养为主的指导方针;注重师德建设,减少师资隐性流失;塑造和培养名师团队,达到弱化负面影响、稳定教学质量和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外职业教育》2006,(4):48-48
近几年来。德国的《经济周刊》每年都要做一个企业心目中的德国大学排名。做法是让1000个德国大企业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填表。让他们根据各大学毕业生在其企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来对大学生进行排名。刚刚揭晓的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对德国大学的排名与其它按科研成果等的排名结果完全不同.与最近德国推出的十所“精英大学”也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6.
德国职教师资的大学教育不仅有严格的入学条件、完善的教育结构和考试制度,而且很重视对教师专业实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其培养模式和理念对促进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与发展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德国“精英大学”近年来普遍推行两性平等策略,旨在强化女性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并着力提高中高级管理人员中的女性比例,为女性提供生活保障和职业发展支持,包括幼儿照顾、科研和教学培训、学术网络构建、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开发等。两性平等是“精英大学”创业转变中的重要策略,对于培养女性学术人才和管理后备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在逐步改变各校师资队伍的性别结构。两性平等策略对于发掘科技人力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成为研究型大学开放融合的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德国,职教师范生大学期间(包括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要完成两类实习:一类是企业实习(Betriebspraktikum),另一类是学校实习(Schulpraktikum).学校实习又分为一次定向实习(Orientierungspraktikum)和两次教学实习(Unterrichtspraktikum),具体名称各州有所不同,但性质大同小异.企业实习共52周,其中26周是在入学前完成,另外26周本科阶段内完成.定向实习四周本科阶段完成,两次教学实习共八周硕士阶段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世界教育信息》2012,(10):78-79
由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德国高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视角》报告认为,德国自2004年以来实行的精英大学计划未达成促进德国大学形成特色的目标,反而导致各大学结构的趋同。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初、高中教育资源,特别是高中师资流失严重。因此,这些地区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做到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用人。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美国的人才战略,激活德国的高校体制,德国联邦教研部于2004年年初提出了创建5所“精英大学”的计划。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及广泛争论。经协商,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达成一致:以联邦和各州“共建”的形式。创建10所“精英大学”,并重点资助德国大学的“精英系”以及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后备力量的“博士生院”。“精英大学”计划标志着德国高校政策的重新调整。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提出新的挑战。德国政府出台若干推动应用科学大学改革的政策举措,使得应用科学大学重新明确自身定位,加强与职业教育相融合、与继续教育相对接、与综合性大学相协同。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完善,办学质量高,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型等特点,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院校研究考察的视角对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进行探寻,挖掘大学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质量保障等方面的鲜明特色,为我国现行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职师资流失造成了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浪费,加剧了高职师资队伍结构的失衡,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相关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需要运用生态学和现代系统动力学原理,合理地耦合和系统地搭配自然、经济、社会、精神四种作用力,确保高职师资的稳定和增长,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强国之本,而教师是实现教育重任的灵魂工程师,保持教师的稳定性对于学校而言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很多偏远地区都存在师资流失严重问题,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以及文献资料的研究,阐述了偏远地区师资流失严重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依托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与职业教育环境,德国职教师资继续教育不但具有良好的政策机制,还健全了良好的培训网络,培训内容符合职业教育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无论是校本培训还是教师培训学院,德国职教师资继续教育都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且企业积极参与了职教师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8.
康斯坦茨大学是德国为数不多几所新制大学之一,它的历史开始于德国高等教育发生激进变革的60年代。新制大学最初是由德国学术审议会(Wissenschaftsrat)于1960年倡议创设的;自此,德国各邦政府开始着手创立新制大学,至1967年共创设9所新制大学,康斯埋茨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易玉屏 《煤炭高等教育》2010,28(6):43-45,94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法律法规非常健全,确保了高标准培养目标的实现。德国依靠大学严格教学,确保职教师资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德国职教师资实践能力培训属于继续教育范畴,一般要求与生产同步,主要由企业完成。德国职教教师取得资格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考试。  相似文献   

20.
大学实现创新的基本条件包括如政府关系、财政、信息通讯技术和质量保障等,卓越的研究和教学成果生产也有其自身特征。本文对反映全球性知识市场竞争的新知识生产模式给予特别关注;探讨了创新型大学组织的关键特征,如项目组织和按需及时提供服务的生产;总结了创新型大学的成功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