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伟 《课外阅读》2009,(23):24-25
卡米洛夫是格罗兹尼一名水电工的儿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碎了这一切。父亲乘公交车外出做工时,遭遇意外,死在了送往医院的路上。母亲承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几个月之后忧郁而死。成了孤儿的卡米洛夫不得不投奔远在莫斯科打工的叔叔,然而婶婶根本容不下他,留了顿饭后就把他赶出了家门。  相似文献   

2.
王伟 《初中生》2010,(1):17-19
①卡米洛夫是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一名水电工的儿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粉碎了这一切:父亲乘公交车外出做工时,遭遇恐怖分子的人体炸弹袭击,死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①卡米洛夫是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一名水电工的儿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粉碎了这一切:父亲乘公交  相似文献   

4.
比较研究福多与卡米洛夫关于模块的概念,重点分析双方在模块的先天性与后天性、信息封闭性与信息通达性以及领域特殊与领域一般等问题上的分歧及其实质,指出卡米洛夫将发展观注入模块学说的内在合理性,进而尝试着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指出一条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无畏之境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一封信中讲到一个故事: 有个人叫孟德,从小喜欢深山老林.长大后,他当了兵.有一次,戍守秦地,他见那个地方的山岭险峻陡峭,于是,就一口气从兵营逃出来,逃进了深山. 在逃跑的路上,他用自己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张饼.饼很快就吃完了,他只好吃草根和野果.他知道,自己被抓住了,是死;饿死了,是死;被虎豹豺狼吃掉,还是死.无论如何也是一死,索性他便什么也不怕了,哪里山深,就往哪里钻.  相似文献   

6.
阿牛的故事     
施文 《科学启蒙》2011,(11):48-49
阿土是在下午两点醒来的,可他还是觉得很累,他出声叫他的女仆。 “懒死了,快来把我的被子掀开,我很累,一点也不想动。” “喵,喵。” 懒死了推开全部的洗漱用品和供阿土选择的一排排衣服。把阿土扶坐起来之后,懒死了把自动牙刷塞进阿土张开的嘴里。顺便伸出爪子把盆里的毛巾拧干,叠好形状,在阿土吐出嘴里的最后一口水后递给他。  相似文献   

7.
邝金山 《师道》2009,(5):15-15
安徽一高三学生在《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一文中说,早在中考前,他父亲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考不上‘江中’(当地最好的中学),你就去死,家里有药有绳……”现在快要高考了,他父亲又对他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  相似文献   

8.
有一只活了一百万次也不死的猫,是一只漂亮的虎斑猫。
  其实他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有一百万个人宠爱过他,可是他不喜欢任何人;一百万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哭过,可是他连一次也没哭过。  相似文献   

9.
怀念     
一天,儿子在电视中看到已故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年轻时驾驶帆船的画面,他仰脸问我:“那人是谁?”“约翰·肯尼迪,以前的美国总统。”“现在他在哪儿?”“他死了。”“他不是还在比赛帆船吗?”儿子目不转晴地直视我的眼睛,好像要看出我是否在戏弄他,“他真的死了?他的一切都死了吗?他的脚也死了吗?”他一脸严肃,使我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1899-1972)是在世人难以想像的死亡阴影下长大成人的。他3岁丧父、4岁丧母,随祖母生活后,8岁祖母死、10岁姐姐死、16岁祖父死。他在失去所有亲人的情况下读完了中学,挥之不去的孤独和感伤从此伴随着他。1920年,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翌年开始发表小说。1924年大学毕业后,他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卡米洛夫一史密斯“表征重述模型”的基本假设,主要内容以及对儿童领域发展的解释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把这一模型与皮亚杰的解释模型相比较,论文表明,表征重述模型实质上不过是用“信息加工”语言表达的皮亚杰理论的一种变体,它并不构成一种对皮亚杰理论的真正反叛。  相似文献   

12.
我乐于跟我的未成年的孩子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我死了,你怎么办?你死我也死!孩子激动地说。说这话的时候他6岁。我看到他在这样说的时候脸是涨红的,情绪很激动、很气恼。一是他气恼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存在,二是气恼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并且总被问起,三是他知道母亲会死,他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3.
寒塘渡鹤影     
[边边插嘴]王黎冰,是个很有想法的同学,他写了很多文章,得过很多荣誉奖项。他读了《红楼梦》,写下了四五千字的随笔,很见笔功。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莫向东风枉自嗟——我来探究黛玉之死》,颇有学术见地地指出,黛玉的死是沉湖而不是像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那样死于病榻之上,于是就精心构思出了下面这一出"黛玉之死"——  相似文献   

14.
很难找到合适的话来形容我们与母语的联系。近日,读了蒙古诗人达·纳察格道尔济的一首诗后感触颇多。他曾被斯大林投入监狱,他的妻子儿女被送到苏联。出狱后他精神失常,孤独地死在乌兰巴托的街头。  相似文献   

15.
潘斌 《成才之路》2012,(7):99-I0016
正现在,给你一个未来,一个既定的未来:或荣,或辱;或病,或死;或甜美,或伤离……你,会觉得怎样?未来可不可以看见?未来可不可以改变?对于这两个问题,在这本《未来闪影》(罗伯特.J.索耶著,漓江出版社出版)中都有着非常清晰的交代:一次粒子对撞的物理实验,意外将全人类的意识送到若干年后。经历这一切之后,一个伤心欲绝的诗人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很多人看见他20年后在一家饭店里洗着盘子。而他现在却死了,他想用死改变未来。当然,这是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未来又如何被看见?未来又因何而改  相似文献   

16.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开心频道     
[恐怖的英语课本]一位父亲检查儿子的英语课本,看到了极其恐怖的一页:yes——爷死nice——奶死bus——爸死mouth——妈死girls——哥死was——我死does——都死[内详]初中毕业后,与同学以书信保持联络。一日,同桌在收发室拿到我的信,见信封上寄信人处写着"内详",不解地说:"你同学叫内详啊?好奇怪的姓名哦!"我告诉他这不是姓名。他又说:  相似文献   

18.
一位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带着父母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来广州创业。然而,3个月后,与他合伙的同乡却卷款而逃了。后悔、愤懑、无奈、绝望一起在他心底交织着,他想到了死。  相似文献   

19.
一群青蛙途经一片树林,有两只不慎掉入一个深坑。其余所有青蛙都围在坑的四周,他们一看坑那么深,就告诉那两只青蛙:他们死定了。两只青蛙浑然不顾,仍然全力要跳出深坑。其他青蛙还不停地劝他们别跳了,等死算了。终于其中一只青蛙听信了其他青蛙的劝言,放弃了努力,倒下死了。另一只青蛙仍在全力以赴地跳啊跳,上面的青蛙们再一次向他吼叫,别白费力气了,死了得了。他跳得更努力了,终于跳出了深坑。出来后,其他的青蛙问他:“你没有听到我们的话吗?”这只青蛙解释道,他是个聋子,他一直以为他们在鼓励他呢。这个故事讲了两个道理:1.言语有时具有生…  相似文献   

20.
医生告诉他,要么选择生,要么选择死。这成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选择了死,在1994年的4月5日,美国西雅图,他用一把猎枪抵住下巴,结束了自己27岁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