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移民到甘肃,明初移民甘肃的来源除由政府组织的移民外,主要来源还有军队驻扎与家属随从、民屯等,民屯包括政府招抚无地农民、罪犯和政治迫害者等。明初大约有50万人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各地,他们或戍守或屯耕,促进了甘肃的开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构成格局,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6,(6):108-112
古代甘肃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栖息的热土,同时也是从中原地区汉族移民边疆地区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从秦朝到元代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级阶层的汉族移民通过多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地区,为甘肃地区的开发建设、中原王朝边疆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甘肃地区汉族移民呈现出持续性、不巩固性、类型来源的多样性和强制性与自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明初,在朱元璋的诏令下,全国数十万民众徙居凤阳,其中,有十多位当时一流的文人.他们用诗文真实记录了这次移民经过,以及在凤阳的生活和情感.本文从相关的几个概念界定、明初移居凤阳文人述略、明初凤阳移民诗歌述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5.
汉人从明清时期就开始踏上西双版纳这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从此之后,官、商、兵来此者络绎不绝。查考汉族移民西双版纳的历史,其迁移状况因历史环境的差异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点。以迁移原因、迁移数量、迁移方式的不同,可将西双版纳的汉族移民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进行论述。通过历史陈述,梳理汉族迁移至西双版纳的脉络,了解西双版纳汉族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格局,为本课题的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云南的外来移民一直是西南地方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论文主要依据族谱、县志、档案资料,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明朝这一时期汉族移民来源地进行研究,对云南现代汉族居民的祖先进行初步探究。明朝时期大量外省籍移民以多种方式从江南各地移居云南,其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军士武卒、商贩、流官、被谪戍云南的官吏、流放的富豪、充军的罪犯等汉民通过军事留戍、商人寓居、仕宦任职、谪迁流放等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新疆南疆园艺村和阔纳协海尔村作为田野调查个案,通过对村落中汉族移民在生计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文化要素变迁及其特点的考察,探讨了移民区域在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类型——多元文化格局,及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内外层次差别。最终认为,移民的外在文化特质的适应相对较快,但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特质的适应肯定要滞后于外在适应,甚至停滞不前。但是,深层次的文化调适是移民与迁入社会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自古以来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两千多年来,中原人民以各种不同方式移入云南,其中以汉、唐、明三朝时期最具代表性,形成高潮。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对云南古代历史上汉、唐、明时期三次汉族移民入滇的原因、方式、具体情况及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云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清代以来,我国大量汉族人民迁入察哈尔地区,察哈尔地区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及社会结构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文化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多样化,民族结构融合化,察哈尔地区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汉族人民与当地的民众共同生活,实现了民族的融合,为今后我国民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明朝建立之初,德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民生凋敝,随着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外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德州逐渐繁盛并成为运河东岸的经济、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1.
永乐初,明成祖派兵平定安南后,郡县其地,并改名为交趾,设立交趾三司及府州县统治机构,采用流官主导,土官辅助的方式共同治理。在交趾属明二十年间,明朝对交趾地方官员也实施考满与考察相结合的考核形式,但与内地又有差别。由于交趾官员的整体水平偏低,加上考核的作用有限,导致吏治腐败,激起民变,这些都是明朝失去交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上陵之礼"的确立,推动汉代帝陵祭祀由陵庙祭祀为主向陵寝祭祀为主的转变,这一历史性变化不仅带来东汉陵寝礼制性建筑的增加,也成为唐宋以后上宫、下宫制的滥觞。明帝"上陵之礼"乃取西汉上陵故事,合并元会仪、饮酎礼、部分宗庙祭祀礼而来,成为汉代陵寝祭祀定制中唯一由天子亲临、规模最大的大型典礼活动。这一制度的成型有汉代孝道文化的社会背景,也吸取了舞乐文化的精髓,更由于独特的政治经济意义而难以轻言废弃,经历魏晋盗陵现象的短暂打击后,于隋唐时期再度绘制出礼乐文化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13.
汉代百戏中的体育活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我国古代百戏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论述汉代百戏中出现的体育活动,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指出汉代百戏的形成和兴盛,对我国古代体育活动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在中央和地方都相应地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体系,并开创了我国古代行政监察立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在论述汉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对汉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效果及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清王朝的"新政",是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近代化运动,作为经济文化滞后、信息闭塞的贵州省,也参与到了这场近代化运动之中,其中在教育领域,贵州有下列近代化举措——开办新式学堂、成立新式的知识团体、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推动了贵州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贵州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使贵州近代教育面临着困境。  相似文献   

16.
明初司法监察制度由独立监察机构的监察、中央行政的监察以及司法体系内部监察三道监察网构成。其对合理司法、提高效率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观其具体实施则弊端重重:司法职能和其他监察职能相混;行政对司法的监察使得司法监察沦为行政的奴婢;宦官、厂卫特务组织干预司法,造成人人自危的社会气氛。而这一切最终症结在于封建专制,它使监察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相似文献   

17.
明季清初 ,明王朝、大顺政权、清政权在历史舞台上竞相角逐。由于清统治集团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 ,实施文治方略 ,才能使之在军事凌厉攻势的推进下 ,迅速站稳脚根 ,击败腐败的南明政权和各路起义军的余部 ,最终完成一统大业  相似文献   

18.
论明代福建商人的海洋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海商在明代实行海禁的特殊情况下,仍控制了浙江和广东沿海的海上贸易,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本文通过研究明代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和福州三大海商的特点,阐述福建海商在当时以及现今对中国海上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