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岷县青苗会"是流传于甘肃岷县锁龙乡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性民俗庙会活动。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发现"岷县青苗会"包含丰富而又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礼仪教化功能、爱国教化功能、敬业教化功能、诚信教化功能、友善教化功能和奉献教化功能。通过对"岷县青苗会"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揭示其文化功能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一些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不断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非遗"是刻不容缓的。河洛大鼓于2006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就河洛大鼓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后有哪些变化对老艺人们进行访谈、调查,并对河洛大鼓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实践探究,以河洛大鼓为例能看出,对"非遗"的研究与抢救有利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功能、道德功能与审美功能,此外,其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都是审美活动的衍生物。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因为审美不仅是各种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而且是各种功能实现的最终目标。以文化研究与后殖民批评为理论根基,从表层与深层两个方面阐释赫哲族"伊玛堪"的审美功能,以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阳民歌是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体的珍宝.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孕育了这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发展历程、艺术特征、歌曲中折射出的时代特点及传承方法等方面进行探析和研究,有利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信阳民歌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晋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传承保护晋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晋城、增强晋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共有2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11项。作好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与发展吉林省旅游经济的关键所在。该文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建攀 《职教通讯》2019,(17):23-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灵活的教育活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空间。随着社区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丰富,社区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鲜明的社区性且主体相同,但社区教育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存在政策支持不力、教育形式单一和参与积极性低等困境。基于此,应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利用社区教育的多样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2,(39):161-162
分析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广西国家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现状及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的意义,提出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构想。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在民间的文化,对其保护的最佳方式是实施动态的保护,即进行产业化开发,使其潜在的价值形成文化产品进入市场,以实现向经济产业的转变。以国家级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石桥古法造纸为例,分析石桥皮纸的特征及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的途径,希望对当前探索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及政策分析等方法,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为例,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的模式与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有着一定的同构关系,其主要表现是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下,以新的治理范式处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各个子系统。只有加快政府制度的创新、健全对市场主体的利益保障和补偿机制、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参与保护管理,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的进行中,才能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武术文化保护工作的今天,采取积极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体委20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武术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护;保护传人;关注"农村武术",使中国武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25):17-18
本文通过调研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现状与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从微观上剖析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特点,提出改善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有效措施与合理化建议,从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人才培养,重视外宣翻译的研究与实践,突破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瓶颈,探求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非凡之路,力争为我省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5,(6):80-84
"亚鲁王"是在西部苗族麻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口头史诗传统,2011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的演述传统在口头史诗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对史诗"亚鲁王"传习方式的研究,探索了史诗歌手的创作与演唱过程,通过对民间艺人传承技能的深层次挖掘,以求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亚鲁王"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附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永不过时的,是弥足珍贵的。在徐州,"剪纸"是一种江苏省的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剪纸技艺在当地世代相传。徐州剪纸取材丰富,内容广泛,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类型的作品,也有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剪纸作品。2008年"徐州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289项。研究表明,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方面都具有集聚阶梯性的分布规律,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安徽地域范围内独特的地脉条件和文脉条件所决定的.为安徽省开发以非物质文化活化为灵魂的品牌旅游业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安阳周易文化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工作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安阳周易研究会作为保护单位,拟把周易文化分拆为若干具体化的子项目,分别进行申报。“文王演易传说”项目已经基本成熟,正在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青岛市成功申报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等10类27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承渠道不畅,与教育脱节,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价值评估等原因,青岛市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加强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构建有效的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甘肃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50项,对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舞蹈、鼓舞、社火是甘肃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乡土气息浓厚;甘肃的地形、地貌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等因素造就了甘肃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鲜明的地域特征;民族成分居多、多种文化并存,形成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性、多元性,且具有丰富的体育人文价值和良好的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医巫闾山民间剪纸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入探索。本文从吉祥文化观、生存与繁衍文化观、图腾与萨满文化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文化形态。也正是在这些价值观念的土壤中,才产生出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从保护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的角度,还是从繁荣整个民间艺术文化的角度,对其文化观的追根溯源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