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流行的"新文学"、"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对中国文学的解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本文指陈前述的文学史观缺点所在,从必要性、可行性角度,力举研究"民国文学史",以弥补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国文学史"被放逐,从而造成大中国文学史谱系断裂的历史性遗憾。  相似文献   

3.
在《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一书中,徐仲佳博士对于文学永恒的命题“性爱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梳理、思考和分析,把性爱问题放在“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的现代文化语境下,并细致入微地探讨了现代性爱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深刻关系。他所从事的工作,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07-1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包含若干重要概念。"文学"与"文学史"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厘清它们的内涵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历史观"与"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研究者所秉持的立场,对历史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看法是历史观中带有本质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现代性"与"入史标准"主要牵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其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的概念,当它被视为文学作品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标准时,就呈现出与百年中国文学难以兼容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一直伴随着诸多误区,基于现状,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应走出的三大误区,即革命史、思想史和现代性误区,以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孙宾  张征  杨辰翔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0):12-16,35
肇启于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事件,在成功摆脱一元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藩篱之后,开启了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书写的新局面。"重写文学史"在经过了80年代"回到‘五四’"的启蒙共识后,90年代出现了共识瓦解、价值分化背景下矛盾的现代性文学史。到新世纪,文学史书写越来越趋向多元共生的探索格局。总体而言,新时期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呈现出从一元化想象到分化、矛盾,并最终走向多元探索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0.
“史”与“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对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重评”的考察,可以演示出“史”、“论”问题与文学史建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学历史的叙述离不开文学史观的导引,而现代中国文学史现却伴随着时代社会的沧桑演进而屡屡嬗变,一直处于变动的状态之中.文章借助于程凯华等人主编的<中国斯文学史>的解读,认为该史著提出的"中国新文学史"观具有理论的普适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其书写观念的背后隐含着一种新的文学史观的拓展和创建.  相似文献   

12.
近代印刷工业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形成,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和学社团以及作家职业化(稿费制)的形成等物质条件为后来现代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器物层面上的改变是浅层次的,“道”的确立则是十分艰难的。经过近代以来现代意识的积累,量变转化为质变,新学才得以在“五四”新化运动和学革命中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融合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体例设置上横向解读女性文学文本与女性文学现象,纵向勾勒当代女性文学思潮发展轨迹,综合考察当代女性文学现代性特质的渗透衍进,为全书的恰切定位与有效阐释提供了可能。作为大陆第一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史的"当代"之窗。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没有哪一种话语能比“现代性”更具有影响力与诱惑力;现代学研究由于其“出身”和人们所赋予的“责任”,都使它必然首当其冲地闯入这一领地。问题也恰恰由此产生。现代性、学性以及二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已属老生常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最近重读了孟悦的发表于1992年《今天》杂志上的《中国学“现代性”与张爱玲》这篇章,尽管距今已十年有余,但它所提及的诸多问题,比如对左翼学现代观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学术界众说纷纭。青年学者王晓初新著——中国现代文学演变史》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构建起一个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理论,为现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地。该书乃作者十年心力所成,在诸多方面皆有创新,同时融可读性、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是新世纪不可多得的现代文学史佳作。  相似文献   

18.
歌德的"世界文学"是文艺理论界一直关注的论题,至今已有不少解读。其中,高建平的"复数的世界文学"与丁国旗的"祈向‘本原’的世界文学"的观点在多种解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二者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结构中的世界文学图景。而关于"复数"的维度及有关"本原"的界定值得更深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学革命推动并实现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性的转型,从而开辟了中国文学创获现代性的道路.新文学现代性体现在文学观念的现代性、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以及表现技法的现代性等诸方面。“五·四”文学革命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20.
现代“左翼文学”作为一种与政治密切联系的文学类型,其文学史上的历史评价并没有因为在时间长轴上拉开距离而愈见清晰,而是困于它与建国以来的当代文学交错混沌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种种非历史化的定性。“左翼文学”欲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反映到“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整体理念上,正是一条不断“逼进客观”的行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