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影艺术的发展已过百年,作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像不仅能真实地再现自然景观,而且可以打造奇观的景象。随着当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使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奇观电影蒸蒸日上,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喜爱而占据了电影票房的相当份额,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走向。在奇观电影场景中最具奇观影像特色的是关于战争的奇观场景,因此,通过对奇观战争场景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奇观影像对于电影本质与当代审美的重要意义,对此,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莉 《文教资料》2009,(11):54-56
电影诞生之初,就被当作奇观而为世人争相观睹.作为艺术的电影,不仅能再现现实,更能呈现奇观.本文旨在从电影本体论的角度审视电影的奇观本性,分析电影奇观的构成,揭示出当代华语电影存在着对电影奇观的误读,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端.通过对电影奇观的梳理,全面地认识电影奇观,对研究当代奇观电影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奇观电影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电影样式——奇观电影出现了。奇观电影的出现主要来自两个转变,即传统印刷媒介向现代电子媒介的转变和传统叙事电影向现代奇观电影观念的转变。总体说来,当代奇观电影主要有三种类型: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景奇观。奇观电影一方面给消费时代的受众群体以极大的视觉满足,但另一方面却削弱了传统电影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中心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4.
电影“奇观化”首先得益于消费文化语境的孕育。消费文化的兴起使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作为视觉文化的主力军,无疑引领了这场视觉快感的革命。电影奇观化的转变,使电影挣脱话语形态的脚镣,开始向着电影本体论回归。图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电影的奇观化,技术在给电影制作创造便利的同时,要谨防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灵蕴的丧失。  相似文献   

5.
奇观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特技效果”所带来的视听冲击的狭义范围内,而应充分重视奇观广义的含义,即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异于常理的结构建构、推新出奇的叙事技巧等,这些本身也是奇观.这样即可以避免奇观影像对叙事的暴政,同时也更能够充分发挥奇观所具有的强大魅力,把电影的造梦功能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和电影美学的角度对电影中出现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影像特点进行阐释,电影中关于少数民族的影像具有奇观化的特点。其中少数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意识形态和商业逻辑所变形、遮蔽和夸大,作为一种独立于汉文化之外的少数民族文化,具备独特的文化品质,但在掌握话语权的影像奇观制造者和欣赏者的凝视下,最终失去本身的特性,而仅仅成为被任意盗取、借用的文化资源和奇观商品。  相似文献   

7.
传播技术平台作为电影播放的物质基础,它的物理特性直接影响到了电影艺术形态的表达。特别是作为最主要播放形态的影院模式,使电影特别擅长于奇现性场景的展现,继而影响到了主流商业电影中类型题材和形式元素的选择。但这一经典模式,近年来受到了来自于数字电子技术传播平台的冲击。以计算机、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电子技术传播平台以个人化、便携化为应用发展方向。过小的屏幕极大影响到了奇观美学的表达。但数字投影仪的出现,使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奇观美学依旧会是电影美学主流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视觉时代,奇观电影已成为电影的另一种审美范式。但它是否将同样具有奇观电视(自然纪录片)纳入这一审美视域,自然纪录片奇观性又有哪些自身的特点,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照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化与商品界限的消失以及大众文化的崛起,张艺谋勇敢地扛起了商业电影大片的旗帜。但同时,张艺谋电影片面地强调声画层面、故事叙述和情节编排层面上的奇观,忽略了视听奇观背后的意义建构,没有很好地处理“真实”与“奇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媒体不仅是传播的物质载体,而且构成了巨大的文化场。电视节目作为媒体的一部分,显然也承载着文化场作用,而以《非诚勿扰》为首的相亲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各大电视台也开始效仿,类似于麦当劳奇观、体育文化奇观那样,形成了一种电视相亲节目奇观。本文结合媒体奇观,从电视节目的场景建构、收视、造星奇观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12.
Abstract

Global economic and advanced capitalist agendas have taken on ideological dimensions that are flat, precise and which assert ‘undeniable’ facts. These agendas are gradually shaping a society and its education based on consumerism and a global economic order which is ‘not accidentally or superficially spectacular, it is fundamentally spectaclist. In the spectacle … goals are nothing, development is everything. The spectacle aims at nothing other than itself’. In this paper, I argue, in line with Debord, that teachers’ work has moved from being predominantly controlled by technicist accountability and pedagogical conformity to become a form of decentred labour. Teachers’ work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role of spectator, one who is destined to simply monitor events in the classroom and in technologized environments, caught between the economic world view and student consumer desire. In such a view, the teacher can do little more than watch while education, subjugated to economic dogma and digitized appearances, presents life as a spectacle of accumulation and desire.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景观社会理论译介到中国,开始引起学界的注意。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解读,他们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德波的景观范畴、景观社会理论、景观社会批判等问题上,这些成果应从马克思相关理论的视角进行解读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test the effects of corrective spectacles in hyperopic amblyopic children with heterophoria. Methods: Visual acuity, refraction and the amount of heterophoria on near (33 cm) fixation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3 weeks of spectacle-wearing in 30 hyperopic amblyopic children with heterophoria.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20 emmetropic children age-matched to the patients. Results: Uncorrected eyes displayed hyperopic amblyopia accompanied by heterophoria. Corrective spectacles not only attenuated the hyperopia and amblyopia, but also changed the heterophoria to orthophoria. The amount of heterophoria before wearing spectacl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emmetropic children; but after correction with spectacles, it was the same as that in the emmetropic controls. Conclusion: Correction with spectacles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heterophoria in hyperopic children with amblyopia.  相似文献   

15.
电视真人秀节目自引入国内以来,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随着激烈的商业化竞争和电视节目的整体娱乐化,电视工作者一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着本土化改造,一方面又不断挖掘新的表现形式和题材,让真人秀这种舶来品在中国出现奇观化发展态势。本文以当前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最强大脑》、《花儿与少年》等真人秀节目为讨论范本,对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化表现和原因进行学理化的分析和解读,以期对今后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当下电视场域中的身体奇观化修辞表现在情欲化、另类化、狂欢化等诸多方面。身体奇观化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拉动了收视率,其背后埋伏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但要警惕身体霸权。  相似文献   

17.
"景观"真正成为具有论战意味的理论范畴,无疑得益于居伊·德波。然而,德波对景观的理论构建并不完备,一是未对景观概念作出书面界定,二是景观历史谱系的缺席。视觉文化研究理论家乔纳森·克拉里在探源视觉现代性的发生条件时,就关涉到德波的景观理论,并就其遗留的问题作了较为客观的延拓,不仅对景观概念进行语源学的追溯,而且还着重考察了"景观社会"的衍化历程。此外,基于景观表象对现代主体无处不在的隐性控管逻辑,克拉里较之德波并未抱悲观的态度,反而是把与知觉紧密相连的具有固定时间节律、周期、惯例、重复行为的"睡眠"视为逃逸资本管控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法国“情境论”德波对二战后出现的“景观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景观社会”是继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社会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创造施催眠术的幻象与使人昏乱的娱乐形式所组成的世界来麻木大众。面对消费的大众日益沦为景观社会的幻象囚徒的困境,德波提倡充满活力、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活动,从而消除由景观所诱发的冷漠、欺骗、被动与碎片化,恢复积极性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