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赣州水东镇七里村仙娘庙会进行分析,揭示客家乡村妇女的性别特征,剖析庙会与妇女社会性别形成的关系。认为庙会是性别文化的一种表征,庙会文化参与了妇女社会性别的建构。客家乡村妇女的社会性别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和保守性,妇女缺失公共空间的话语霸权,私领域主动权的获得与其对家庭的贡献成正比,妇女主体身份的自我认同性较强。转型期的庙会成为重塑地方性别文化和维持客家乡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赣州红色旅游虽然日渐红火,但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优势相距甚远,赣州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旅游胜地,将赣州红色旅游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通过红色旅游与客家文化结合的媒介,为江西赣州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神"支配一切的传统社会里,人们祈雨贺晴、消灾祈福、求子生财等都依靠神明的保佑,因此酬神献戏便成为一种风俗。酬神献戏往往以家族、宗族为主导,在佛山,酬神戏或神功戏则以八图里甲、世家大族为主导。在节庆时聘请戏班演出酬神戏有利于社区的整合及和谐氛围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8,(1):13-17
概述宋卡城隍庙源于中国,始建于吴氏王国,是当地华人进行宗教活动和联络情感的重要场所。指出宋卡城隍庙庙会文化是中国文化符号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民间多神信仰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智慧的彰显,而城隍庙庙会仪式和当地华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庙会能够延续和强化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化产业在当前客家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背后,客家文化产业不应陷入发展的困境。为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应将客家文化的精髓贯穿于产业化的始终,充分发挥客家文化符号的经济价值;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更加有效的管理;产业开发者要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客家文化符号,使产品开发系统化深层次化。  相似文献   

7.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从中原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中以梅州最为集中。客家文化具有崇文重教、勤俭诚信、保守谨慎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梅州唯一一所高校即嘉应学院。  相似文献   

8.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之一,在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文化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产业为视域,东山客家文化为例,传播与彰显客家文化对文化产业及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强的产业,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运作文化产业有其政策、组织协调上的强势与便利,却也有如何有效处理“社区参与”和市场运作的难题。江西省龙南县政府于2008年运作“龙南客家文化年”,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如果社会管理不能从文化传统的实际出发,便不可能实现社会秩序的可持续稳定。我国幅员辽阔,区域性传统文化多元化。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结合地域实际,尊重和利用区域文化传统。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客家文化,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管理智慧。作为客家地区当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因势利导,挖掘客家文化的积极因素,完成其历史时空的转换,将其融进当代社会管理实践之中。这一结论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庙会的宗教祭祀活动借助于戏剧形式进行,又推动了戏曲舞台的诞生和完善,庙会中的戏曲成为最富于文化个性的信仰形态。历史时期闽西客家地区庙会和戏曲文化生态:神是民间信仰,有神就有祭神场所——庙,民间信仰活动庙会要在特定的时间举办,在祭祀节庆活动中,戏是不可或缺的节目,功能在于"酬神"。闽西客家地区的庙会和戏曲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传统的文化形态只有走多元化的方式,才有可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客家山歌早在唐代已经流行,而客家山歌剧则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方产生。以梅州客家山歌剧为具体分析对象,剖析其形成之要素,可认为客家山歌是其形成基础,唱山歌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戏剧运动是催化剂。这三个因素的具备,最终促成了客家山歌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祠堂作为客家人的情感载体是客家文化求善精神的本质体现,是客家民性与民俗意识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伦理观念、祖宗崇拜、血缘文化、聚族文化、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重要的文化形式与教育功能。祠堂文化的建构形式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体现在物质性上,隐性文化则体现在围绕祠堂所进行的各种民俗活动及其意识形态的非物质性上。祠堂文化所建构的审美语境所包容的历史内涵,凝聚的乡情亲情以及连结的多元文化门类艺术,对当代区域文化和美术的重构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客家"与"祖地"、"客家"与"豆花"互为文化符号,在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中,符号的意义往往随情境而发生变化,建构的语义规则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之风,可能导致人们追求"差异感"而不关心差异本身,有导致差异平面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灶戏的文化模式——以《郭丁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灶戏是流传于信阳市固始县的一个稀有剧种。它的代表剧目是《郭丁香》,《郭丁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原唱、原生态的口头民间文学,它的唱词长达一万多句,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从灶戏的文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民俗性、情感模式及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了以客家旅游休闲娱乐产业为主体,客家影视文化产业、客家新闻出版产业、客家元素的创意产业等为辅助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其中,尤以梅州客天下、成都洛带镇、永定土楼群等为代表。但是客家文化产业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要素提炼不足,文化记忆缺失严重,客家人身份认同减弱等诸多问题。此外,创意生态的先天不足也制约着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出一条适合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与路径则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8.
晋剧“四小须生”的出现,为山西戏剧事业填补了空白,培养“四小须生”的方法与技巧与强调唱腔的情感、声韵母结合、鼻腔音、口形运用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空间认识和表达涉及多个学科并受制于多种因素,而多元化的空间理论和形式是科学发展之必然和需要。地理学建立和发展了多元化的地理空间表达形式,包括经纬线与地图投影、时空尺度、距离与区位、虚拟地理环境。对多种地理空间形式的认识和表达是地理学学科特征的重要体现,并促使地理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受到许多学科的运用与借鉴,客家研究便是典型。传统客家研究更多注重历史学的研究取向,人类学相对来说受到忽略。事实上,客家研究生来便与人类学结缘。从人类学视角下研究客家的多是香港、台湾与海外人类学者,大陆人类学者相对较少。人类学可以在客家研究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人类学与客家研究结合拥有广阔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