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镜花缘》的结构是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作者不但从整体上构筑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因缘结构框架,而且作品的内在叙事结构又与《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的结构颇为相似,或对这些作品存在不同程度地借鉴。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国家的优秀作品,通过作者的构思,表现了作者对于腐朽的社会的抨击,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在两部作品中,通过对理想国的渲染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的深沉思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以及朴素的批判精神。本文试对两部作品中理想国的比较,来表现作者创作的差异以及文学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3.
《镜花缘》是明清时期著名文学家李汝珍的代表作之一,以独特的人物构造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内容设计成为杰出的游历类文化经典。通过对《镜花缘》这一文学作品进行深刻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消费文化繁荣的今天,这部作品仍能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新巧的内容成为当代人追捧的文化产品,本文旨在分析文学作品与消费文化的当代含义的基础上,对《镜花缘》的消费文化特征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与《镜花缘》中所反映的妇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镜花缘》不仅提出了妇女问题,而且也提出了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镜花缘》发挥奇特的想象,通过描绘一个女权社会的女儿国以及女子教育高度发达的黑齿国,大胆地提出妇女问题,并试图寻求妇女解放的出路,朦胧地反映了低层社会的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了近代妇女改良运动的先声。可以说,《镜花缘》在妇女问题上比《红楼梦》前进了一大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5.
叶适作品散佚较多,历代整理者对其佚文时有发见。《群书考索》《古今源流至论》《水利集》《荆川稗编》《图书编》《古论大观》均载有叶适《古今水利总论》一文,然《叶适集》、新修《全宋文》及相关订补文章均失载。作为叶适的一篇鸿文,佚文的发现对研究叶适及永嘉学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阐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即仁政治国的思想。子思在阐述德治思想时,广泛地运用了“三”,当然“三”的运用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型;三大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重阳节"文化特征的过程中,以《古今图书集成》为切入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从文献学角度对《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有关"重阳节"的三十二篇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具体统计见附表),在全部整理基础上发现问题。按编排分类与内容进行问题探讨,力求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观察"重阳节"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汝珍《镜花缘》的小说结构吸收了古典章回小说的经验,极具匠心,全书一百回,每十回成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十回之间互相呼应。每个十回单元中,第一回或第十回总是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第六回则是一个分水岭,连接前后两个叙述段落。在将小说各个叙事单元进行整体拼合时,《镜花缘》小说采用六—四—八十—四—六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中间八十回是叙事的主体,而前后十回中,前后六回分别是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部分,两个四回则是中间八十回和前后六回的过渡部分;而在整个叙事中,"三三"数字有着明显的结构意义。同时,小说在情节、细节、人物名和地名的设置上更是前呼后应,针线细密。  相似文献   

9.
《古今清谈万选》的编者是周近泉。书中有18篇作品可考知作者和出处。编者改动原篇名,统一以四字为标题,并删改原作品的开头和情节,破坏了小说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尚奇崇怪的选材特点,及每篇配有插图且进行评点注释的编刊版式,体现出编者的小说理论批评观念,也表明文言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推动了雅俗文化的融合,反映了明代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阐释"时"与"道"之间关系的著作,纵向看,《周易》是一条时间轴,紧密联系世间一切,它的"时"不仅指线性流动的时间,更指出了万事万物连续发展的因果;横向看,《周易》不但昭示一时一物的奥秘,而且彰显一个共时社会的整体运作,在占卜的背后蕴藏着令人深思的"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颜氏家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除去其中表示韵部名称的“为”1见),全书“为”字共有581见。其中动词用法397见,占比68.3%;介词用法71见,占比12.2%;助词用法10见,占比1.7%;凝固结构103见,占比17.7%。可见,本文中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2.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创作原则.这一对照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以多方面的实践和运用,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对比、情节与场景对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以及人物不同阶段的性格对比这几个方面.雨果运用多样的手法,通过小说中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比的艺术原则,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卷,表现了他一贯创作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副词共65个,其中范围副词15个。范围副词又分为表总括的和表限止的,表总括的9个词是:皆、胜、举、尽、咸、凡、偕、俱、并。这些词,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书中,都作为“数之全”的表敬副词,没有作进一步分析。本文主要讨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它们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  相似文献   

15.
"茴香豆"是浙江省绍兴市的一味小吃,并多次成为鲁迅叙事文本中的描写对象,在《孔乙己》中,鲁迅对其进行了功能化的处理,使其在小说中具有了一定的叙事意义。通过再现若干主要人物之于"茴香豆"的个性化语言和行动,窥察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情绪,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茴香豆"在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表现主题、深化意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茴香豆"作为绍兴市特有物质民俗的代表,多次出现于叙事文本中也是鲁迅浓郁乡土情结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章学诚撰写《朱陆》《浙东学术》是为了建构戴震学术统系及章氏自身的学脉,并以之与戴震抗衡。但事实上,其本旨在于提倡学问当切于人事,《朱陆》《浙东学术》实为“六经皆史说”之两翼,是章学诚注重人事、实践的学术体系的体现。易言之,《朱陆》《浙东学术》体现了章学诚由“六经皆史”而“史皆事也”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唐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为读者提供幽深绵渺的审美空间的同时,又能诱发特定的审美心理。在唐诗的英译方面,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提出"三美"理论——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力求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美的再现。本文主要对英译《春江花月夜》进行"三美"赏析,进而更好地将"三美"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论语》中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本质是以"亲亲"为基础的"爱人"。以此内涵为外延,又有"礼"和"忠恕之道"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这体现了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层次性和统一性,亦为人们成仁提供了理性认识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编撰的一部政论性著作,它的言语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口语的特点,因此在汉语史研究上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探索《盐铁论》中时间副词的来源及发展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汉语时间副词的发展与变化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古籍中,正反思想体现了哲人们的智慧,第一次将其作为重要探究概念并发挥所用,当以《老子》为首.其中,有关“正”与“反”字的用例并不多,但其思想汇入并贯穿于《老子》一书中.相对或相反的概念代表了《老子》思想中关于事物辩证的理喻,且相互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事实上,《老子》中的正反思想具有反世俗的超越价值,越过世俗的价值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