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焦虑被认为是外语学习最关键的心理变量之一.降低语言焦虑,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充分发挥内隐与外显学习各自的优势以及协同作用:以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为平台,创建最佳内隐、外显协同学习的条件,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形成合理的语言知识结构,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提高英语专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内隐学习理论在我国已逐步走向多领域应用,同时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一些思考和变革.在传统钢琴教学中,主要倾向于采用外显学习进行动作技能训练,本文以内隐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钢琴学习中内隐性的存在,对内隐学习理论为钢琴教学带来的思考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内隐学习出发,对在语感形成中内隐学习和内隐知识的作用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儿童语感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指出语言基础知识教授和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内隐学习自1964年被提出以来,与其相关的研究已取得明显的进步,其中就包括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提出和发展。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益突出。根据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探讨内隐学习在乒乓球技能学习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分析内隐学习对乒乓球技能学习效果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内隐学习对提高技能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蓉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8):42-44
内隐学习具有自动产生、无意识性、高选择力、高潜力、高密度储存和抗干扰性,对于个体的技能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技能、控制学习领域,尤其是在环境多变和紧张应激条件下,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有利于技能的获得和保持,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具有远距离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内隐学习的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运动技能的优越性;同时指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相互协同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中学习心理规律的应用偏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学习心理规律的应用方面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调动学习动机时,未能充分利用多种适宜的动机源,且有急功近利倾向;培训职业技能时,重外显操作训练,轻内隐心智培养和心理调控方法的有效使用;在迁移能力培养方面,对迁移能力形成的机制缺乏准确认识与把握,回避远迁移。避免误用学习的心理规律,力求协调好外显经验与内隐经验、专项技能与综合素质、个体与共同体、课堂环境与实训环境、短近成效与长远成效等之间的交互关系,无疑是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与成效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运动技能内隐学习20世纪80一个比较新型的研究领域,至今仍受到运动心理学者的关注。本研究运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推理法对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实质、特征及遗传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运动技能内隐与外显学习机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内隐学习能力与外显学习能力均受遗传性影响,内隐学习能力的遗传性高于外显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内隐学习理论从人的无意识层面研究学习现象。语感的心理表征是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语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内隐学习。内隐学习理论对于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汉语语感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鉴于内隐学习理论,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要注意让学生泛读、熟读、背诵;经常进行语感训练,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比赛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教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分为长期心理训练和赛前比赛心理形成训练两种类型,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包括放松训练、模拟训练、意志训练等。在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中要更注重目标设置技能训练、紧张应激控制技能训练、情绪和自信心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武术套路运动具有与其它项目不同的特点和训练意义,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进行分析,阐述了心理训练在武术套路比赛中的意义,并提出心理训练的有关方法和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2.
赵娟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7):152-154
英语学习策略问题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怀化学院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阐释了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培训的必要性,最后根据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原则,探讨了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大学生学习策略培训。  相似文献   

13.
在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比传统的的课堂教学更具优势。结合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改革的实践,针对大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与优化网络教学资源、完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强化学习策略培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探讨了教育技术带来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分析了教育技术环境对英语学习参与者的影响以及英语学习呈现的新特点,指出英语学习在新技术支撑下,摆脱了以往的模式,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一种基于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形式对高职学生从考前培训手段、测试试卷内容难易程度、考生,『名场心理反应等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应“依托语委办平台,采取多种授课方式,改善普通话培训的单一模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周口师范学院6个教学系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提出通过体育锻炼进行有益的引导和干预,以期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高职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文章阐述了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对构建培养体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Some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think that there is a pedagogically informative concept of training that can be gleaned from Wittgenstein's later writings: training as initiation into a form of life. Stickney, in ' Training and Mastery of Techniques in Wit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 A response to Michael Luntley' takes me to task for ignoring this concept. In this essay I argue that there is no such concept to be ignored. I start by noti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ittgenstein scholarship that raise serious issues about how we should handle the translation of Arbrichtung and arbrichten. I then concentrate on the substantive philosophical issues about the very idea that training can have a pedagogically productive role in education. I show that what work training does is a function of the prior skill set of the trainee. This means that we have to endorse some form of rationalism and acknowledge that the learner can only respond to training if they already possess sufficient mental equipment to generate the appropriate responses.  相似文献   

19.
Some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think that there is a pedagogically informative concept of training that can be gleaned from Wittgenstein's later writings: training as initiation into a form of life. Stickney, in ‘Training and Mastery of Techniques in Wit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 A response to Michael Luntley’takes me to task for ignoring this concept. In this essay I argue that there is no such concept to be ignored. I start by noti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ittgenstein scholarship that raise serious issues about how we should handle the translation of Arbrichtung and arbrichten. I then concentrate on the substantive philosophical issues about the very idea that training can have a pedagogically productive role in education. I show that what work training does is a function of the prior skill set of the trainee. This means that we have to endorse some form of rationalism and acknowledge that the learner can only respond to training if they already possess sufficient mental equipment to generate the appropriate respon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