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枫桥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调解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民间法和习惯法的特点。社会转型期的司法改革要从“枫桥经验”中借鉴本土传统法律文化的经验。向多元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理论层面,更应对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枫桥经验在司法案例中存在案件数量少、笼统运用而不进行论证说理、鲜有法官主动提出等不足。枫桥经验的案例包括基层个案和司法个案。案例化研究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枫桥经验具体化,还能够采取新的视角学习枫桥经验,提升枫桥经验的影响力。通过案例的选取、编撰、发布、传播、适用等环节,将基层治理中个案的路径研究和司法个案的焦点问题相结合。既能够从实践层面反哺枫桥经验的理论研究,也能够深化枫桥经验的实践内涵。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层次、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50多年前,浙江诸暨枫桥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创造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形成以来,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不断向世人展示了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社会治理的哲学智慧。一、尊重人民群众首创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群众的主  相似文献   

4.
“枫桥经验”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创治理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提炼“枫桥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样板经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典范、基层治理现代化新实践的法治价值,同时,要针对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痛点、难点、重点,解决“社会规范与法律冲突的难题”以固根本,破解“信访不信法困境”以稳预期,打好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矛盾“组合拳”以利长远,进而彰显“枫桥经验”的理论品格和时代价值,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由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型的关键环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网络社会治理以良法善治为宗旨,以人民主体为本质.本文透过"枫桥经验"适用及其所蕴含的人民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基准,奠定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369篇基层社会治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现出学术界关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动态:该领域的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4年后发文量大幅度提高;各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多进行独立研究,合作研究较少;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有治理主体与治理模式两个研究领域;“枫桥经验”与党建引领是该研究领域近些年的热点所在。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其社会治理成效不仅关乎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发展,而且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我国化解基层矛盾、运用于社会治理成功实践的智慧结晶,对实现长三角社会治理法治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长三角社会治理还存在法治建设不健全、社会治理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以及网络问题凸显使得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在枫桥经验所蕴含的珍贵精神品质的指引下,应坚持以法治思维强化治理体系建设、以基层为导向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以数据为支撑实现智慧化治理,为区域社会治理提供宝贵经验,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献智助力。  相似文献   

8.
莫广云 《教学考试》2024,(16):41-44
<正>时政背景材料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珍惜、推广、创新“枫桥经验”20周年。60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它是干部群众的创造和政法工作的生动实践。它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荀子思想的独特价值只有从社会学角度观照才能凸显出来。其唯物主义的立场使其能够准确发现社会治乱的根源,并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分配的关系出发,解决社会矛盾,超越了从单纯道德修身出发来谈社会治理的局限性。其“以礼导欲”的社会治理方略切中社会矛盾要害,其“和谐”的社会理想虽缺乏终极意义,却可以支撑人类社会完成到达大同社会理想之前的发展与衍化。  相似文献   

10.
新发展阶段为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发展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出繁荣昌盛、生机盎然、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径。在面对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挑战时,全周期管理视阈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在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和全新思维,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构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发挥“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建立长效的志愿者制度以及“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时政     
《河北教育》2013,(11):8-8
●近日,习近平就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相似文献   

12.
金淦英 《人民教育》2023,(22):61-63
<正>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并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教育工作面广量大,事关民生,受关注多,需要时时事事关注,主动应对。“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对于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复杂风险环境下,单一科层制的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化解多元社会矛盾,由此产生了“运动式治理”“协同治理”“精细化科层”等新的治理形式,但都未能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治理模式。科层化协同即通过科层力量渗透或嵌入协同网络,使得科层因素对整个协同模式起主导性作用。科层化协同模式并不致力于完全打破科层制,也非协同制的异化,而是中国治理语境下的调适,使得协同效能得以发挥,收到持久稳定的治理效果。对在社会矛盾治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的S区枫桥式治理实践进行分析,是基于本土经验的理论化,或有助于我国基层社会风险治理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60年代,浙江枫桥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50多年过去了,"枫桥经验"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为推进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建设平安中国贡献了"枫桥智慧"。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坚持群众路线,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应当从时代高度去认识党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性;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当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也只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保持党群的鱼水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郊农村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原有治理基础逐渐瓦解,新旧矛盾错综复杂.论述"枫桥经验"的内涵,分析乡村城市化面临的困境,提出以"枫桥经验"重塑乡村治理文化环境、重建治理组织、优化治理模式、发动群众多元治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宁  李放 《华章》2013,(32)
新闻工作者的主要社会功能即是从事这种舆论的采集和发布,为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行监督,为国计民生进行呼喊。贴近实际才能“深入实际”;“贴近生活”才能反映生活;“紧贴群众”才能服务群众。坚持三贴近的新闻工作原则,是制作好新闻的保证。本文从三贴近这个角度进行了做好新闻的阐述。生活是新闻工作者成长的沃土,群众是新闻人的衣食父母。做好新闻工作要把目光转向人民大众,在充分了解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做好新闻工作,将新闻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短。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宣传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一个事关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问题。离开“三贴近”,新闻必然会远离受众;“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与最终归宿,只有践行“三贴近”,才能实现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面对春秋晚期的社会现实,春秋道家认为只有将“道”的“恒无为”精神用于社会,才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只有坚持“无为而无不为”,才能挽救因贪欲和腐败而蜕变的人类社会。早期儒家认为,要想“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首先必须摆正居于上位的“君”与居于下位的“民”的关系,君民一体是社会和谐的根本;第二,居于上位的“君”一定要以诚待人,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相互信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第三,君子“贵与民有同”,“与民有同”是社会和谐的保证;第四,全民要知“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  相似文献   

20.
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题,江苏教育发展和改革有许多工作要做,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举措是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走出一条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和江苏省情的教育发展之路。从世界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创办世界一流教育的唯一途径是“开放”。“开放”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只有“开放”,才能引进和吸收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只有“开放”,才能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掌握先进国家教育最新动态,时时明确我们自身差距和对应措施;只有“开放”,才能使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