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解释词语一定要精确简明,通俗易懂。我认为词语解释有三忌。一、忌以词解词。用同义词解词,这是常见病。例如把“沉思”解释为“深思”,这是用同义词解词,词义解释得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何谓“仿词”?顾名思义,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仿词可分为四种方式: 其一是反义仿词。例如:“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儿的反义仿词“他信力”和“自  相似文献   

3.
抄词、默词历来是老师帮助低年级学生复习、巩固词语的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教学中不少老师不仅要求学生抄、默新教学的词语,还连加前面课文中学的词语一起抄、默,俗称“滚雪球”。这样一课一课“滚”下去,所学的词语固然“滚”熟了,考试时,很少有学生在默写词语上出错的,但这样做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其弊端就突现出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尚且不论,即便是那些在低年级“滚”得熟透的字词,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往往  相似文献   

4.
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学生容易受活用词本身的词义束缚,把握不了活用的真谛;尤其学生对词语的词典意义掌握得不完全、不熟练的时候,更是感到茫无头绪。教学中笔者也曾像许多老师那样,开列过不少规律,但因为太繁琐,学生不是记不住,就是越讲越糊涂。后来我采用“空词定位,补词求解”的方法,倒有柳暗花明之感。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生造句,就是把老师指定的词语“嵌入”所写的句子之中。这样的训练,仅能检查对词义的理解和运用语境的认识,难以达到对词语的创造性运用和掌握写句表意技能的训练目的。清除“给词造句”的消极因素,就应对传统的造句教学进行改革。只给条件不规定词语的“无词造句法”可供尝试。一、问答式造句。学生据问作答而写成的句子。如问“谁”在“哪里”、“怎样”地干“什么”?有的学生写“老师在讲台上耐心地给我们讲课”。有的学生写“一群蚂蚁在墙脚来来往往地搬运粮食”。  相似文献   

6.
病句的辨析,历来是高考必考题,也是学生应试的难点之一。有些老师曾总结出一些辨析病句的方法:比如抓住关联词、介词、两面词、否定词等一些常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总结都非常实用。笔者通过日常教学和研究,发现能帮助同学们快速辨析病句的词语还有一个,那就是“和”字。在现代汉语里,“和”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如表示引进相关或比较对象时,“和”就是介词。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偶尔看了几位教师的备课笔记,发现他们随意用一些不常见的难懂的词语;用一些文言词、专业词、方言词来给学生解释词语。例如,语文课本第七册中,有“盘缠”、“逝世”、“视死如归”等词语。有的老师把“盘缠”解释为“盘费”;“逝世”解释为“谢世”、“过辈”;“视死如归”解释为“大义凛然的样子”。“盘费”是我们地方上的一句口头语,“谢世、过  相似文献   

8.
一、不能要求学生背词语解释很多老师要求学生一字不落的背词义解释。当学生把“花衣裳”的“花”解释为“衣服的颜色有很多种”时,老师认为是错误的,必须写成字典里的解释“颜色杂”。这背离了教材及“大纲”的精神。语文教材不要求背词的解释,“大纲”对词语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9.
抄词、默词历来是老师帮助低年级学生复习、巩固词语的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教学中不少老师不仅要求学生抄、默新教学的词语,还连加前面课文中学的词语一起抄、默。俗称“滚雪球”。这样一课一课“滚”下去,所学的词语固然“滚”熟了,但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其弊端就突现出来了。即便是那些在低年级“滚”得熟透的字词,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往往换个语言环境就写不出来。那些同音字、近音字、更是混淆不清。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又不利于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形成,弊端当然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7期的“问题争鸣”栏目中,刊登了陶明国老师撰写的《找准〈赵州桥〉的中心词语》(以下简称《找》)一文。文中,陶老师首先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否定了“雄伟”是《赵州桥》一文第二段的中心词语这一普遍看法:随后,抓住重点句加以分析,得出了“设计”一词才是第二段当之无愧的中心词语,也是全文的中心词语这一观点。否定“雄伟”是中心词,这一点,我也认同;但对“设计”一词是第二段乃至全文的中心词这一说法,笔者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1.
词语诠译,常见“六病”。一曰生搬硬套。曾记得,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给低年级学生解“瓦罐”一词,一不出示实物,二不绘制挂图,三不浅显表述,而是生搬硬套,套用辞书,将其诠释成“一种盛物或汲水用的口小腹大的陶制器皿。”且将释义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在本子上。这样诠释,虽无科学错误,却是愈加难懂。其结果,学生们只能是“鸭子吃螺蛳,含而不知其味”。二曰言重词复。在某小学一节语文课上,一个学生突然站起发问;“老师,语文是什么?”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2.
释词六法     
一、演示释词法理解象声词或某些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 ,无需用口头解释或书面解释 ,只需演示一下就行。例如第十册《田忌赛马》中的“目瞪口呆”这个词 ,只要老师当众演示一下 ,学生就知道这个词是“受惊而发愣”的意思 ,然后再多叫几个学生进行演示 ,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这样释词 ,形象生动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看图释词法有些词语可借助课文插图去理解。例如第六册古诗《小儿垂钓》中的“蓬头”、“稚子”、“垂纶”等 ,只要老师指导学生去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学生不难发现 ,“蓬头”指头发散乱 ,“稚子”指小孩 ,“垂纶”指钓鱼…  相似文献   

13.
听说,有位小学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应考,竟“创造”了一种“万能造句法”,譬如,要做“用规定的词语造句”这类题,这位老师便教给学生一个“窍门”——一个填词造句的“万能”格式。这个格式是:老师让我用××造句。如题目要求用“愉快”一词造句,他就造成“老师让我用愉快造句。”这一现象在某些中学也有。有位初中教师教给学生的造句“格式”是:××是个×词。如要求用“爱护”一词造句,学生就造成:  相似文献   

14.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摆脱机械讲解、生硬灌输、僵化记忆的误区,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丰富起来?笔者结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一联系生活,让词语“活”起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教学片断:(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指导学生理解了其他的词语,但巧妙地埋下了伏笔)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就是“饱经风霜”。现实生活中,你们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下来。我给大家开个头“:…  相似文献   

15.
说起听写,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你注意到听写时,同学们那五花八门的表情动作了吗?我粗粗观察,略作统计,大致可分三种:第一种是“从容应对型”。这类同学平时学习认真,听写前准备充分。老师说要听写生字了,他们就摊开本子,胸有成竹,端端正正地坐好。老师报一个词语,他们便奋笔疾书,毫不含糊,十分顺利地默完每一个词。那一个个生字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生”,反倒像是他们的老朋友。第二种是“冥思苦想型”。这类同学也记过词语,但不是那么熟练,很多词语总让他们觉得“似曾相识”。老师报了词语,他们需紧咬笔头,皱眉思索,还不时用笔或拳头敲敲脑…  相似文献   

16.
原来的作文 今天,老师让我们表演词语,就是把一个词用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最有趣的词就是“百万富翁”了,演的人有我、尹泓哲、保德江、戴瑞瞳……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词!  相似文献   

17.
汉语仿词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比照现成的词语,临时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修辞方法。它改变了原来词语特定的词义,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句子:“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句中的“公理”、“婆理”是从熟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仿造出来的,“婆理”对“公理”而言,因陈西滢等在女师大风潮中,曾组织过所谓“教育界公理维持会”,打着“公理”的…  相似文献   

18.
词语变换题是语言训练的一种常见题型。可同学们往往由于答不得法而言不达意,这里介绍一点方法,供同学们答题时参考。词语变换题有两种形式,一是换词,二是去词。先介绍换词题的解答。例:“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以我的老师》)句中“敲”能否换为“砸”?为什么?解答这类题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回答“能”或“不能”。第二步:区别两个词,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区别的标准。一般地是从词义的轻重、词语的范围和程度大小、词的感情(或语作)色彩、语气的强弱等方面考…  相似文献   

19.
句子中词语的关系问 :第六册基础训练2第四题———“读句子 ,说说带点的词语和前边的哪个词语有关系” ,其中一个句子是 :“柳树的叶子经过雨水的冲洗 ,绿得发亮··”。关于“发亮”和前边的哪一个词语有关系 ,我们这里的老师有的说和“冲洗”有关系 ,有的说和“绿”有关系。请问 :究竟哪个说法正确?莒南相沟王祥小学刘清强答 :词用在句子里 ,词和词之间除了语义关系之外 ,还构成各种语法结构关系 :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 ,偏正关系包括中心词和定语的关系、中心词和状语的关系、中心词和补语的关系三种情况。问题中所说的“读句…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恰当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等要求。当我观摩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后,方才真正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陈老师紧紧抓住“慷慨激昂”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