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要跟不同的采访对象打交道,无论对方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身江湖之远。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记者采访后的作品,其实,采访对象也会对新闻人的心路历程与生活轨迹产生影响。《中国记者》"人与新闻"栏目从本期起推出"那些影响‘我’的采访对象"系列,邀请新闻人讲述自己因被采访者而感动、改变的故事。本文是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回顾自己与采访对象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5.
质疑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但也是一种独特的采访风格。我在采访的时候,很少按照采访对象的意思“顺毛捋”,反而是“逆毛捋”,我不会跟采访对象站在同一个立场,而是站在与采访对象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立场,这个立场代表着在这期节目里没有发言权的另一方新闻当事人,也代表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是我和采访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我在采访中很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7.
曾玉 《新闻实践》2009,(3):24-26
作为上海新闻晨报的特派记者,我和张源一起前往处于战乱之中的索马里,就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海盗问题进行采访.这是一次充满了未知数的采访旅程.无论是生活环境、采访对象、采访内容,包括人身安危,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在这样一次"战地"采访中,我深深体会到,如何取得信任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前方和后方之间的信任,同行战友之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8.
何伟森 《新闻传播》2010,(7):117-117
采访决定新闻报道的写作,新闻记者忽视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之变化情况而往往造成采访失败。采访者首先要以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为取得采访成功的前提.才能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窗户,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9.
我们一直在寻找新闻规律,这是一件共同的事情,不仅仅作为新闻领域的从业者在找,我想,作为采访对象的人也在找。譬如说,采访对象有拒绝采访的权利,而公众也有知情的权利。更有气急败坏者,不惜动用公共权力,以下发文件的形式在某个机关系统内点名道姓地明确告之:不许接受某某某采  相似文献   

10.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会的、公众的、亲密的、私人的四种由远而近的心理距离.采访是一种人际交往.希望一个陌生采访对象能乍见之初就对你大启心扉是不近情理的,你必须想方设法缩短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换而言之,就是记者必须寻找达到采访对  相似文献   

12.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13.
访人随缘新闻记者,就其职业而言,是以采访写新闻为其天职。但新闻不外乎记事、写人、抒情,议论无非糅合、融汇其中。人为万物之灵。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接触,我以为,除了是遵命的采访,更多的是人缘使然。尤其是非业务的访谈,除了平素的兴趣爱好,更有“有缘千里来相会”的禅意,  相似文献   

14.
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交谈,如何尽快设法使双方感情贴近,打破拘谨气氛,进入诚挚的交谈,达到采访的目的。我从采访实践中体会到,交谈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根据采访对象的情况而定。一、区别对象,因人而谈。记者、通讯员  相似文献   

15.
我是“3·24”上海列车相撞事故中的幸存者。在列车相撞之后,我急着去抢头条新闻,结果新闻没有“抢”上,七个小时后,我却成了记者的采访对象,事故后的第二天,我带着伤赶写出了《“3·24”上海列车相撞目击记》,《钱江晚报》发表后,我这个有16年记者生涯的记者也成了新闻界的新闻人物。 3月24日这天,我乘坐由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  相似文献   

16.
在战区采访     
我从事新闻工作30年,曾随团采访报道过国家领导人的国事访问,在国外分社,多次出入驻在国总统府,深入非洲腹地茂密的原始丛林在茅草棚采风。但我感到,最能体验记者生涯之艰险的,还是今年4月中旬到扎伊尔(现称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地区的一次采访。 以前的历次采访,从交通、食宿到采访对象,大都是事前做好安排,而且往往是他人帮助做的,自己不必过多操心。而这次去扎伊尔东部地区采访,情况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7.
李敏 《新闻界》2007,(4):176-177
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一场言语交际行为。为了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内心世界,得到更多信息以便更好与之相沟通,记者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才能确保采访工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有专门从事采访谈话的职业记者,却没有专门接受记者访问的职业人士。对于采访对象来说,记者总是一种突然的闯入,或多或少会改变采访对象原有的心理状态与活动方式。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从我方面寻求与采访对象的心灵共鸣点,架设起与采访对象心灵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所谓预约采访是指采访者事先约定与采访对象会面的时间地点、说明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的目的活动.一般适用于时效性不太强的新闻采访.采访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双方默契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动.如果采访对象仓促上阵,谈事实只能讲个大概、有“思想”倒不出来,采访者水平再高也扭转不了“乾坤”.目前,不少记者、通讯员较注重自己的访前准备而易忽视采访对象的访前准备.换而言之,他们对预约采访还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就其性质而言,每一次面对的都应该是陌生而又新鲜的事物,唯其如此,奉献和告知读者的东西才能被称作是新闻。记者职业学习的课掌就是每一次的采访现场,老师就是每一个采访对象。既然我们认同采访对象是我们的老师,那么尊重采访对象不仅是学习的应有之态,也是采访能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面对领导和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