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先民在劳动过程中敏锐的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山水之美。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孔子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以“比德”为基本特征的先秦自然美学思想,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学重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美学命题的内在原因在于自然山水在净化人格、培养情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文人与山水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世界其他国度难以与之媲美,而且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尤其是学者文人、诗人画家都对山水自然有着一份特别深厚的情感。与古代西方相比,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与山水自然建立了亲和协调的审美关系,并赋予自然审美以丰富的内涵。孔子从自己所奉行的仁学立场出发,提出“乐山”“乐水”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他以水的奔腾不息比喻君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由于余秋雨先生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点评时,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乐”的读音读错,引发了传媒上的大讨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语出《论语·雍也》,云:“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中“知”通“智”,“乐”字应该读作“要”。《王力古汉语字典》中“乐”字,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下注云:“喜好,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即读“要”之说。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  相似文献   

4.
子在川上曰     
《论语》大多直陈孔子之言,强调“子在川上”而曰,颇值得玩味.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尽管山水各有千秋,但都令人心向往之,所谓“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然而,水作为自然的重要元素,却与生俱来与生命息息相关,是为人类生存的依托,并最终与人类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辞源》,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尤其是“氵”部,古神州文明的滥觞,便悉在望中.  相似文献   

5.
徐彦俐 《林区教学》2010,(12):44-46
在我国,"比德"性的审美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自然美,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人们深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山水审美中,习惯于将山水看做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的象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在当代旅游活动中,旅游审美的途径成为一种直接关涉当代人生命感悟及其价值实现的文化重建活动,旅游审美就是当代人的生命感悟的实践和实现方式。粗浅地论述了孔子的"比德"思想以及人们在欣赏山水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6.
王旭 《语文天地》2015,(10):33-34
人教版高一教材中《论语导读》收录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对其中“乐”字读音颇感疑惑,《汉语大辞典》将“乐”标音为yào,“喜爱”义,而《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却未收“yào”音,面对古文中类似的多音字,在教学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呢?因为字音变化多而繁,多音字教学已经成为字音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们常用的多音  相似文献   

7.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孔子有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备受崇尚,历代中国文人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汉代枚乘赋《七发》中的《观潮》开始,山水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继魏晋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起、唐代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之后,  相似文献   

8.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孔子有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备受崇尚,历代中国文人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汉代枚乘赋《七发》中的《观潮》开始,山水成为文人  相似文献   

9.
2010年2月5日央视教科频道播出的“百家讲坛”上,康震先生引用古语“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把“乐”读成lè,似乎它就是快乐、欢喜的意思。讲述人读错了,可以认为是由于理解错了。  相似文献   

10.
黄英 《文教资料》2010,(32):71-73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旅游文化观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该思想一方面重在以旅游主体的主观感受为归宿。另一方面又强调无论乐水还是乐山,都是君子对精神文化的一种追求和享受,只是各人享受的方式与享受到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别。但同时知者乐水和仁者乐山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兼而有之的旅游思想.已成为我国古代旅游文化较为显著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表述进行了辩析,认为它不是强调仁者与知者在欣赏山水时的不同选择,而主要是强调审美主体的主导作用,然后从比德意识,善善恶恶意识,爱国爱民的忧患童识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山水文学的积极影响。最后,又将儒家山水观与佛道二家山水观加以比较,认为儒家强调主体意识,而佛道二家财强调本体意识,因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山水文学,在艺术境界上,往往表现为有我之境,而佛道二家的山水文学则往往表现为无我之境。在价值取向上,儒家以为国谋为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佛道二家则是为身谋的。  相似文献   

12.
山水自关人意,人自钟情山水。中国人对于山水似乎情有独钟。许多成语“山青水秀”、“山高水长”、“山重水复”、“险山奇水”、“残山剩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总是难以分割。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山是静止的书,水是流动的情。山水互补,山衬托着水使其端庄,水滋养着山使其丰满。山水是中国人的知音。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是以“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许多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这一话题,人教版高语第四册中的《愚溪诗序》的注释中曾涉及到。该文的注释注曰:“[夫水,智者乐(yào)也]水,是聪明智慧的人所喜爱的。语出《论语·雍也》:‘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爱好、喜爱。”这里教者、学生可深问一层,为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正是因为山沉稳,仁德之人讲求方正,有操守,故为之所乐;水灵动,智者灵活、善变通,故为之所乐。其问就蕴含着这一话题。在教学中,常常有学生谈到学语文的苦恼,认为文本中学到的升学考试也不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考试出题也是根据教学大纲出的,二者是同一根上结出的果,只不过语文学科所考的是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课文要点的再现。课本应该是教与学的根本。本者,根也;本固,才能根深,根深才能枝  相似文献   

14.
王万举 《教师博览》2006,(10):43-43
人生的一千个为什么“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以上是《论语·雍也》中的一段话。其中“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家喻户晓,不可不解。但因读过钱穆《论语新解》及李泽厚《论语今读》,故又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因笔者深服钱、李二文,故本文先引二位先生之解。钱解: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以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也。《论语》中似此章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耳,此之…  相似文献   

15.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山”壮美,象征着稳重、宽厚和刚毅,“水”柔美,象征着灵活、周流和顺达;“乐水”者善于权变,“乐山”者善于坚守。它们都是对立的统一体,是“和谐”世界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六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盛唐时波澜起伏、蔚为大观,进入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最高审美境界。那么,唐代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如何审美的呢?实际上,这是唐代士大夫心态的潜移默化的反应。本文认为,从社会发展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探索唐代士大夫的心态,从唐代诗人山水审美中的“尴尬”来寻求山水诗创作的价值,那么,在阐述山水文学的发展规律时,也一定会持之有据。  相似文献   

1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乐知者”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乐知者,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我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成为乐知者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水之断想     
水之美,在于水的品性和神韵。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为智者所乐,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给人感悟世事变迁、启迪人生睿智之感。上善若水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  相似文献   

19.
有山处必有水,有水处必有山。有山水处必隐约着英才俊杰的身影,而英才俊杰的不凡却也正枕着对山水痴恋般的寄寓。狂放山水这个人世原本就不属于你。如椽大笔,何以栖居蜗角虚名之华堂?诗仙傲气,何以委身蝇头虚利之盛殿?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浊世太小,太杂,惟有山水的胸怀可以容纳你;人间太俗,太暗,惟有山水的性情可以抚慰你。于是,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于是,你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把一生的潇洒都融入行迹中,把回归的人性交付给了山水。你信任山水,赞颂山水,泼墨着山水,思维着山水;山水是你惟一的泊口,也…  相似文献   

2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山"壮美,象征着稳重、宽厚和刚毅,"水"柔美,象征着灵活、周流和顺达;"乐水"者善于权变,"乐山"者善于坚守。它们都是对立的统一体,是"和谐"世界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