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者,传道授…  相似文献   

2.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 ,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 ,二则因受传统文化的束缚 ,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 ,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 ,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认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 ,三乐也。”词典上说 ,“教”的含义是“传授” ,“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的含义是“培植” ,“养子使作善也”。可见 ,“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  相似文献   

3.
谭虎 《山东教育》2004,(11):63-63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  相似文献   

5.
从教十六载,也是困惑的十六载.虽然已从书本上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但如今重新理解“教学”二字,我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道理;并因“教”而生“困”,因“困”而问“学”.这也是我从教以来切实的经历和对教学的体悟.教师只有从“教”之术走向“育”之道,才能趋近教育...  相似文献   

6.
何谓“教”、“育”? 王静先生《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一文以及徐仲林先生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一书所写的序,部对两字的字源及本义  相似文献   

7.
袁志勇《<教育>探源》一文(载《北京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题前加有“小典故”,文末注明“(汉·许慎《说文解字》)”,为南京师范学院等六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分册所选录。文章认为:“教育”的象形字是“(?)”。今翻查许慎的《说文解字》,发现出入颇大。 关于象形字,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经常困扰着语文教师:课文长,课时少,怎么处理?经过实践,我觉得行之有效的做法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在阅读教学中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篇幅较长的课文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以此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一、以点带面有些课...  相似文献   

9.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周国平先生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文章,他告诉人们人的高贵不是显赫的权势、华丽的外表,而是正直的人性、纯朴的情感、善良的人格和圣洁的灵魂。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空洞的说教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把对文本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相链接,就将课堂搭建成  相似文献   

10.
鲁旭蓉 《文教资料》2014,(26):64-66
我们通常把"教育"作为一个词使用,其实,它包含"教"和"育"两重内涵。它们是教育活动的一体两面,"教"是"育"的基础和手段,"育"是"教"的目的和归宿。教育活动的根本在于通过"教"的过程促进"育"的进行,即培养具有独特个性和精神人格,以及反思、批判和创造能力的个体,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一届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我巧妙地运用“诗”情“文”意,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也使我们的班集体里涌动着“诗人”、“作家”的朝气和浪漫情趣。一、集体活动,诗当锣来文当鼓,士气高昂勇争先集体活动,最能体现一个班级团结一心、拼搏向上的精神。而班主任,只做一个看客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2.
我有个孩子在小学四年級读书。本学期第一篇作文的題目是“新学年的新希望”,他写了一百多个字,先花了八九十个字写国际,国內形势,同我們平时讲的差不多,最后才写到本題:“现在新学年开始,我希望用功读书。”总共十几个字。这个孩子读书是不用功的,本学期还是不用功,所以成绩不好,作文也作不好。另外,我又找了邻家几个用功读书、成績好的孩子的作文簿看,他們虽然比我的孩子写的多、写的好,但是写法也差不多,就是大讲形势,讲到本題只有寥寥数語,都犯了不切題的毛病。我想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的?我认为:可能是因为他們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課,政治的道理讲得多,关于作文的基本知识讲得少。从这位老师批改作文簿的情形来看,可以看出。他批改得很认真,但他  相似文献   

13.
文以载道:是语文的特点,文道统一,历来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特色。在思想政治课中,是否可以以道兴文,互相渗透呢?如何找到语文与思想政治课的切合点,使文道相得益彰呢?比如,授完初一思想政治《寻求真挚友情》后,我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要求他们每人写一条“友谊格言”,自己也“下水”,给学生作示范。然后进行装订设计,订成集子展于室内,同学们随时可以翻来读读。这样,不仅融洽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友情,同时,语文,书法、绘画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如授完《陶冶高雅情趣》,我们开展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师》是一篇浅易的现代文。这类文章怎么教读?吴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了回答:在“深”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做到“深”呢? 一是教学目的要明确、集中。一篇范文,可教的东西很多,即使浅易的现代文也不例外,然而课时却是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让学生确有所得,那就必须对教材进行一番处理,确定哪些内容教或多教,哪些内容不教或少教。也就是说,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吴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她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定了“选材”这一重点,然后围绕中心安排了教学的全过程。不  相似文献   

15.
主张语文课以“道”为主的人,时常引证“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原则,作为理论根据。其实,毛主席说,“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就是说:在文艺创作和批评中,首先应当考虑到政治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艺术问题。并不是只讲政治、不讲艺术。在上文中,毛主席说:“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就是说,政治和艺术,二者不可互相代替,以艺术取消政治或者以政治取消艺术,在下文中,毛主席又说:“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就是说,既  相似文献   

16.
胡忠国 《快乐阅读》2011,(18):61-62
教育的核心是"育",这不仅是我国古代关于教育的要义,也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多关注学生们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真正的去关注他们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也说“教”“育”二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日拜读了王静先生的大作“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见《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王文”对“教”、“育”二字作了新的阐释,堪称是笔探今古的佳作,特别是在“育”字的考释上,辨析明详,识见精透,实为难得。只可惜,王文关于“教”字的论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充分占有资料,然后加以分析比较,以推求出可靠的结论来,这是在训诂学研究中应该  相似文献   

18.
正前些天接受专访,被问及是否"读书无用",我当即回答:此乃伪命题。但如今谈大学生的读书热情,可就没那么乐观了。长期在大学教书,且不时走南闯北,我深知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不太理想。面对如此令人尴尬的话题,无论政治家、企业家、学问人、媒体人,还是众多学生家长,谁都能说上几句。比如,当下中国,大学校园里人满为  相似文献   

19.
对初中学生来说 ,“深文”必须浅教。如何浅教 ?笔者教学实践的经验体会是 :定位要“准”,导入要“巧”,诵读要“实”,品析要“活”,迁移要“新”。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灵动的、不拘一格的——就像我们教学的文本一样,这样我们才会从中不断得到新鲜的、陌生化的体验,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而对于文本的教学设计,则应该"教"由"文"定,随"文"而"教",因为我们所要教学的文本,有古有今,有中有外,体裁有别,情思不同,风格各异,教学上自然也应该各有侧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