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收有《慎子曰恭俭》,虽然只是断简残篇,还是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众所周知,战国楚简佚籍的出世,是近年最重要的一项考古发现,对于学术史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不过已发表和正陆续发表的郭店简、上博简,主要内容都是儒道两家著作,尽管重要,却没有如大家意想那样,体现出当时诸子百家群起争鸣的局面。这究竟是由于两批简所出墓  相似文献   

2.
战国中山,是战国中期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鲜虞族建立的候国,后为赵、燕所灭。中山国鼎盛时期,曾与韩、赵、魏、燕等大国结盟,共同发起"五国相王"(即称王)运动,与战国另外三雄秦。齐、楚抗衡,成为仅次于七强的"于乘之国"。但史籍对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使它成为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河北省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王国--中山国"展览,在详细查阅史籍和认真研究中山国出土文物、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取260余件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辅以照片、文献。壁画及部分复原景观,生动地展现出战国时期中山国曲折的历史和精美的文物。…  相似文献   

3.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收有《慎子曰恭俭》,虽然只是断简残篇,还是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众所周知,战国楚简佚籍的出世,是近年最重要的一项考古发现,对于学术史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不过已发表和正陆续发表的郭店简、上博简,主要内容都是儒道两家著作,尽管重要,却没有如大家意想那样,体现出当时诸子百家群起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蜀道网络中,金牛道长期是主线之一。《蜀王本纪》等文献记载其开通于战国后期秦举巴蜀之际,但根据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可知,金牛道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战国晚期秦举巴蜀后开展大规模栈道建设,正式建成连接蜀中、汉中以至关中的中国古代西部交通大动脉,金牛道则是其中从汉中至成都的著名交通线。  相似文献   

5.
苏秦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载有"《苏子》三十一篇"。然而,这部著作早已亡佚。它的具体内容,至今尚未澄清。以往学者常把《苏子》与《鬼谷子》混为一谈。《鬼谷子》是纵横家的理论经典,《苏子》则是苏秦及其学派书信和游说辞的总集,两者不能混淆。在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里,发现有十六章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我们以这些真实史料为标尺,将散存在战国秦汉文献里苏秦及其学派的书信和游说辞辑录起来,逐篇进行校勘、注释、考辨和译文,撰为《苏子辑校注译》一书。这对研究战国历史和纵横家的事迹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千利休(1522—1591)被誉为天下第一茶人,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当时,武士与当权者皆热衷于此,千利休的茶道更是令日本战国大名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皆为之着迷。大器晚成的千利休54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一股战国茶道热,却最终死于非命,并留下了战国悬案"利休切腹"。来到古都京都府的宇治市,首先想到的便是宇治茶。宇治茶不仅作为一种高级茶而为人所知,抹茶蛋糕卷、抹茶冰淇淋、抹茶巧克力等等,添加  相似文献   

7.
再论黄帝与巴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黄帝与巴蜀谭洛非,段渝在《论黄帝与巴蜀》①中,我们提出:地处西南的巴蜀文化,是一支与黄帝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复合型文化;无论中原文献还是巴蜀文献所传黄帝与巴蜀的关系,其基本成分无可怀疑,并非战国秦汉间人士伪造;近年考古新发现也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  相似文献   

8.
丰富多彩的楚文化,是我国酉周至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楚艺术,又是楚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回顾楚艺术的研究历程,是在考古资料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资料,多学科相互结合进行研究,使楚艺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向前推进。因此,今后的楚艺术研究,仍然应当加强楚艺术的基础研究工作,并着重注意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楚文物的问题什么是楚文物!简单而言,楚文物就是楚国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遗留下…  相似文献   

9.
杨盛龙 《寻根》2005,(2):25-29
新世纪之初,湘鄂渝黔接壤的湘西龙山县里耶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轰动中国乃至世界。酉水河畔里耶发掘出一座战国古城,出土36000枚秦简及许多重要文物。国务院将里耶古城遗址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发现是继发现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发现,蕴含巨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东周时期南方楚地巫风炽盛,巫术的执行者巫觋在楚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运用考古和文献资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楚墓出土的漆木器"镇墓兽"为楚国巫觋死后载魂升天法器的新说,并藉此从考古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认为战国时期楚地不仅巫文化分布范围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巫术与政治权力结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不断宣传,使得考古学这门在过去很是冷清的学科,如今却变得十分火热。然而,在各种社会原因的作用下,公众对考古工作有着极深的误解,通常会将考古工作直接定性为"挖墓、挖宝",亦或者属于"官盗"。一般群众对考古工作常见的几个误解有:盗墓者是私盗,考古者是官盗;考古掘人坟墓,扰乱祖先亡灵。那么就这两个问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考古与盗墓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庞朴 《中国文化》2004,(21):166-16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的六篇文章中,有五篇是前所未闻的新书;另一篇《民之父母》,曾以别名包括在《礼记》和《孔子家语》里面,一直流传。但就是这篇久为人知的旧作,竟使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不得下改变某些旧日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26号简以" "所评析的<浴(谷)风>篇应当属于<邶风>而非<小雅>.简文" "非必以音转而读若悲、负等字,而应当依其本来的意义为释,其音、意皆与"騃"一致,含有闭塞、偏执之意.<诗@邶风@谷风>的主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现弃妇之怨,而是在客观的叙述中蕴含了对于弃妇偏执情绪的委婉批评.孔子的婚姻观念中重视夫妻间的情爱和相互理解,"好美"、"好色"虽然位置在德操之下,但并没有被摈弃、被鞭挞.战国楚简的相关记载为认识和理解孔子以及先秦儒家的婚姻观念,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楚国的水上交通运输郭德维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有了舟楫,文献对此记载颇多。从考古发现看,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七千多年),钱山漾遗址(距今四五千年)中,已出土了船桨,湖北宜部红花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出土过陶船模型。从新石器时代至楚,用舟楫已经历了三千...  相似文献   

15.
正"文献"一词是图书情报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献学论著在谈及"文献"一词本义时,多只涉及其"文贤"本义,对其更深的渊源却鲜有探及,笔者试撰本文,以究其滥觞。一、"文献"一词的来源"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论语·八佾》中,其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说"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对秦汉王朝开通"五尺道"、"南夷道"的历史及其对开发夜郎地区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僰道"是"五尺道"、"南夷道"的总称,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僰道对促进祖国统一、巩固边垂及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8.
世界诸国称中国名号最广者当为"支那"(china),记"支那"名号最早出者为印度古文献《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政事论》。汉译佛经音译"Cīna"为"支那",亦有"震旦"、"振旦"、"真丹"、"真旦"、"至那"、"脂那"、"振那"等异译。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学者对"支那"语源问题分歧甚大,计有"秦"、"汉"、"瓷器"、"日南"、"滇"、"羌"、"丝国"、"荆"、"成都"、"齐"、"姬"、"苗语"、"傣语"、"长安"、"晋"等等异说,然综观先秦中外交通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成果,证之蚕桑养殖起源以及早期丝织产业,以文献和考古实物审之,"成都"一说似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郑清森 《寻根》2014,(6):134-136
中国姓氏,各有其源,或以国名为姓,或以封地名称为姓等。宋国为周代十二诸侯国之一,始封于西周初年,殷帝乙之长子启为宋国的开国君主,公元前286年宋国为齐、楚、魏三国所灭。宋国共经历了26世,32位国君,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延续近760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云南和青藏高原考古材料的分析认为:"茶马古道"兴起前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前,有一条连接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的古道就已经存在。这条古道自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延续不断、连绵不绝,为后来茶马古道的兴起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