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蒋成瑀在他的力作《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读解课文的三极走向”学说:①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②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③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其中,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从接受者,即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珍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认识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读解,读出新意,培养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从教师阐释课文转移到让学生学会阅读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
正【创意支招】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考题,必须将文题补充完整,当()的时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出自己真实想法和看法。它可以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者是国家发生的重大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3.
学生尽管小,但他们对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却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采用强硬的办法、语气强迫学生接受,而应该重在引导。我在教学《诚实与信任》一文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疑问“:‘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无意中撞坏了小红车的车灯,为什么不跑走,而要留下字条呢?如果是我,就跑,反正没人知道。”此时如果严厉批评,驳斥学生的说法,他未必一下子接受。于是,我采用以下几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辨明是非。一、读一读,找一找让学生仔细默读“我”和小红车主人的话,找出小红车主人对“我”这种诚实表现的态度:1.不要修理费;2.一再…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作文原本是最具个性色彩和灵气的,“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处所,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写出来必然也各具特色。从本质上说,小学生习作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写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兴趣、气质、性格、情感、生活体验、感知、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等)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习作中。显然,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回答,教师如何处理这些“非预设性”的回答,值得我们进行深思。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认识液体》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闻、尝、看等感知方式从盐水、糖水、可乐、水、醋等几种不同液体中分辨出水,然而在让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考完后,我简单翻看了一下六年级的语文卷子。其中对阅读题的考查选了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让他一位多年的得力助手。帮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他的这位弟子说:“我一定加倍努力,就是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才挖掘出来。”于是  相似文献   

9.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课程,教师在备语文阅读分析课时,往往对自己设置的“问题”准备了正确的答案。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不相同时,当学生提出自己难以料到的问题时,当学生谈出他们独到的感受时,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下面请看一个教学案例:有一次,当我指导学生赏析完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时,我问学生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地提出来。这时,一位女生站起来,她说:“我认为诗中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改为‘天阶夜色凉如冰’更好,您怎么认为?”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我意识到这位学生的问题很有趣…  相似文献   

11.
12.
<正>在两年前,笔者听了一堂"退位减法"的课。执教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例题:23—7,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它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教材上的解法:把23看作10和13,先把13减7等于6,再加上10等于16,所以23—7=16。毫无疑问,这个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但笔者发现班上有一个学生迟疑着想举手发言,因为执教老师上得非常投入,可能没有察觉,也可能视而不见,学生就把手放下了。这个细节被笔者牢牢地记在了脑海里。接着,执教老师出示了一组组形式各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进行口算。课后,笔者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测试,发现  相似文献   

13.
胡近勇 《科学课》2008,(6):23-23
从执教科学课的第一天起,我就用心灵体验"探究",感受着新课程带来的不适应,分享着我的小伙伴们一次次发现、一次次惊喜、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一学期下来,盘点一番,信手便可以捡起数颗闪光的"珠玉"来。  相似文献   

14.
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课文自主解读,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却是共性多、个性少.教学参考书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题定性,往往成为师生一致的"标准感受".  相似文献   

15.
16.
冯贤 《考试周刊》2012,(28):56-56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带有个体的情感化倾向,这种倾向是长期积淀的情感与理性交互作用的结果。对于以感性为主,去反映周围世界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探索性的情感体验将赋予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独特的个性化色彩。如何依据小学生的自身特征来拓展其学习天地?我认为引导其进行情感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一、认识——体验的启蒙化"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位好的老师,即使在教给学生字、词、句时也会恰当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设计,恰当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上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谈谈你的感受”,“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感受”一词有非常高的“出镜率”,涉及阅读教学的有十多次。  相似文献   

18.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的独特感受必须以尊重作者的原意为基础,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能脱离作品所处的时代,学生的独特感受要以人文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张红梅 《河南教育》2005,(10):19-19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