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教学》2008,(1):F0004-F0004
地表形态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变化,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可以徒步登上的低矮圆形山丘,到要花好几天才能翻越的巍峨高山。地表形态有三种主要类型:平原、山地和高原。  相似文献   

2.
3.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4.
一、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行为动词为分析,属于理解层次,对学生要求较高.行为产生的条件是结合实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结合适当的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上,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地表形态的概念,识别一些典型的地表形态,还能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解释某地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吴建国 《新高考》2007,(12):53-55
一、知识解读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特别是对陆地交通运输线路及交通线网密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地形地貌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地形地貌与岩性、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关系,对路线选择和路基工程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重要的,有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尽管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但有许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条件影响的比重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以戏剧舞台的变化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从传统舞台到现代舞台的几种变化形态所导致的舞台物理和心理距离的变化,并对随之所产生的舞台幻觉、戏剧贫困化、戏剧假定性、戏剧性、反文学性等一系列舞台审美形态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设计中的形态随着时代的巨流而呈现时缓时急的变换。总的说来,形态是多样的,它体现的是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理解与思维定式的转变,它每时每刻在你我身边,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交的。对形态多样性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它体现的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对生存方式新的诠释,对生活态度的明示。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  相似文献   

11.
官山明 《地理教育》2012,(10):12-14
一、知识构建本文解读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  相似文献   

12.
1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相对滞后,主要是缺少区域性、地方性特色,职业性和企业性、高等性特征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凸显文化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形态建设,将校园文化形态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即区域性、职业性、高等性紧密融合,融入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刘茂云 《地理教育》2013,(Z1):88-88
<正>本校在重庆市教委启动卓越课堂五年计划的倡导下,多次外出学习新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三元五环"的教学模式。"三元"既指三个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主体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堂上引领、主导与释疑;教学相长,和谐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三个步骤。"五环"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有效练习"五个环节。下面以中图版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为例,共同探讨卓越课堂的打造。  相似文献   

15.
杨红梅 《地理教育》2013,(Z1):84-84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的课标要求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即以某一区域为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表特征对交通运输选择的方法。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地表形态的内涵,并会分析某区域的地表形态特征;总结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方式、布局、密度及形态的影响。能力目标:增强学生读图、归纳的技能;通过对"选线方案"的评价,掌握区位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火星地表     
在火星的早期,它与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样,火星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转化为含碳的岩石。但由于缺少地球的板块运动,火星无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环到它的大气中,从而无法产生意义重大的温室效应。因此,即使把它拉到与地球距太阳同等距离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温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见火星。由于它离地球十分近,所以显得很明亮。  相似文献   

17.
李伟 《滁州学院学报》2006,8(2):88-90,94
在中国传统筝曲的艺术宝库中,陕西筝曲犹如一棵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和魅力。在其艺术形式中,音乐形态极其丰富,积极探索其蕴涵着的美学意义对当代古筝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卉  王彦 《教育教学论坛》2020,(12):111-112
一个人的人体形态是否与其人格特征有着某种关系?西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讨论。文章对西方的相关探索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贡献与启迪。  相似文献   

19.
“叶的形态”一课内容浅显,直观性较强,知识零散,相互间无必然的联系,需要一定的感性认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免会出现枯燥、无味,没有东西可讲的尴尬境地。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上也有欠缺。有鉴于此,在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探索,我采用了这样一种新的课堂框架结构:一、制造悬念,激发情趣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是读课文或看实验,而我在这一课前,先让学生着手准备采集各种形态的叶,采集叶时注意观察叶的组成、叶脉、以及叶在茎上的着生顺序等等。然后把采集来的叶用废书、废旧报纸夹起来,用重物压住,保存。根据中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20.
陈兵 《教师》2014,(9):109-109
自学一直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手段。本文旨在探索如何运用好自学导案,帮助学生在课前多课本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把握。主要探索地理课堂中自学导案的形式及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