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歌德对艺术形象维特自杀这一情节的选择 ,以及其自杀的原因来展现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同时表现出的妥协性 ,从而对维特艺术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刘宁一 《文教资料》2014,(29):31-34
对于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日本“新人类”时期文学中的社会交往的分析是为了将二者进行对比并得出共通与差异之处,以便对这样类型的青年群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文章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社会群体的心理和社会现象试着寻找原因和佐证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得出其中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本文通过对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日本“新人类”时期文学中的社会交往方式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二者存在的共通点是青年群体“无望”的人生态度,而“狂欢”和“沉默”只是他们所采取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是沉沦在悲苦地狱之中的受难者的一曲哀歌。这哀调是通过其语言的变异陈述传达出来的。变异的方式有三种:词的层叠压迫;句的纠缠与段的沉溺、迷醉。这苦涩的语言产生了独特的叙述效果,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旨。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位青春期少年的日记摘录。 大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他们并不了解我们。我们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再是“小小少年”。在父母眼里,我仍然是个孩子。逛公园或外出散步,妈妈还像过去一样,拉着我的手,生怕我会走丢。要是被同学看见了,真是丢死人了。  相似文献   

5.
工作中,班主任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乖”的学生,他们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否定;对思想教育和学校纪律消极抵制、蔑视对抗……这些令人头疼的学生自然不会像听话老实的学生那样受老师欢迎。但作为班主任,如果细心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些“反叛”的学生身上,其实有着许多闪光点:他们头脑聪慧,思维活跃;观念更新快,思想前卫;敢于质疑,富有创新精神……因此,那些一向视反叛学生为“另类”的班主任,非常有必要认真解读他们。“反叛”学生一般都具有逆反心理。什么是逆反心理?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  相似文献   

6.
"别人都不对,那就是自己的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错误定律"。即:当你觉得所有人都有问题的时候,那就是你有问题了。论文开篇引用"错误定律"意在以此为中心对维特烦恼根源之所在进行探讨,他的烦恼来源不能归咎于别人,他的悲剧根源,他的问题所在是因为自己本身存在巨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生问题的哲学解决不等于个体解决。个体的人生困惑只能在生活磨砺中自我解决。———题记一、"维特热"与青春的烦恼最近,两位学生关于"人生烦恼"的倾诉,时时回旋在我的耳边。一位在来信中写道:"萧瑟的校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会遇上心理逆反导致行为反常状况下的学生,我们必须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反叛学生的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9.
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舒曼夫人克拉拉发生了远远超过正常友谊的感情。1855年,当他开始写作《c小调钢琴四重奏》(作品60)时,舒曼已经进了恩德尼希疯人院。勃拉姆斯为了照顾克拉拉,和她的关系更为密切,但也越来越使他感到这种爱情是不正当的。他对舒曼像父兄一样尊敬。1853年舒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历史的遗留物,传统是相对于现代而言;作为一种文化规范,传统则是相对于个人而言。因此,围绕着传统轴心将出现两个二元对立结构,传统与现代,传统与个人。很大程度上,传统作用于现代恰是通过传统作用于个人来实现。传统与个人的关系时常标志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两个二元对立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由于这两种二元对立结构,文学传统延传过程隐藏了紧张的相持。这种相持体现为征服与不驯,遵从与反叛,承接与瓦解;总之,文学传统力图全面控制作家个性,而作家个性则  相似文献   

11.
从18世纪中期起,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和财政状况的恶化,法国在一些先进政治家的推动下,开始了王国各个方面的旧体制的更新,以期摆脱困境,巩固政权。但是在旧制度下,这种即使是不彻底的更新也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它还在统治阶层中引起了越来越大的矛盾,最终演成“贵族的反叛”。 本文从经济、行政、社会、司法和财政方面评述了体制更新和“贵族的反叛”的史实,并就“贵族的反叛”的性质和它与大革命的关系提出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2.
13.
邢台地区自1966年3月发生强震之后,余震活动至今不断。余震活动频度的变化,映射出了邻近地区的华北应力场变化,成为监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一个“窗口”[1]。最近,我们对邢台震区的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数维分析,得到比以往用频度变化分析精度更高的结果。 一、分数维方法简介 测定分数维的方法有多种,这里我们采用文献[2]介绍的标度变换法来计算地震活动时间结构的分数维,其原理为: 假设地震的发生在时间轴上是处处稀疏的点过程,类似于著名的康托尔不连续集合,令所研究的某时间段为1个单位,称之为原始标度值,然后分别取一系列越来越少的新时间标度值,去量取有地震的时间段数N(s)从而得到两个对称数组,即:  相似文献   

14.
养父与生父两种不同性格的影响,加上故乡的地缘文化和北京、济南的都市文化的双重滋润,使李广田在处理乡土散文的创作题材时,常常表露出"认同"与"反叛"这两种具有强烈对比的情绪。对乡土的认同常常同反叛乡土的情绪对立、冲突,形成了李广田内心一种情绪的张力,这也成为李广田30年代散文创作中乡土想象的源起。  相似文献   

15.
方棠 《师道》2022,(12):41-42
<正>何为经典?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12年)一书中,依次写下了十四条定义。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描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作为儿童文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格林童话》无疑是贴合这一标准的。自19世纪人们开始发现“童年”、关注儿童教育以来,  相似文献   

16.
威廉·布莱克和吉尔·德勒兹虽然身处两个不同的时代,但后者的逃逸线理论却是发掘前者后现代思想特质的有力工具。德勒兹在自己的学说中给予了逃逸线特别的意义,逃逸线并非是逃避社会,而是强调不屈服于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规避有负面效果的社会决定条件,为重新创造带来可能。这种逃逸线思想实际上早已出现在布莱克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对线与弱势的认识实质上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布莱克的艺术创作手法来追寻其艺术思想的逃逸线。  相似文献   

17.
长沙王吴芮之子吴臣嗣王后,有人认为他暗中参与了黔布的叛乱,后又骗取了对刘澳的任命等①。本文拟就吴臣是否“反叛”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吴臣嗣长沙王在位时间。《汉书·高帝纪》载,汉五年(前202年)二月,“立番君芮为长沙王”。“一年薨,谥为文王,子成王臣嗣”②。所以,吴臣当是汉六年(前201年)继为长沙王的。但吴臣死于何时,由吴芮之孙吴回继为长沙王的问题上,《史记》有不同记载:《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孝惠二年(前193年)“哀王回元年”。即吴臣死于孝惠元年(前194年)。《综布列传》;“布故与番君婚,以…  相似文献   

18.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成名作,毋庸置疑,是它使歌德,同时也使德国文学走向了世界。它自问世二百多年以来,以其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曾经震撼了全欧洲整整一代人的心。那究竟这种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它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矛盾,有人认为是它在书信体形式叙事艺术上有新突破,但我却认为这种感染力主要来自于作品中“优美的情感生活”。在我看来,从古至今。不分国家。最容易打动、感染甚至震撼我们心灵的是——情与爱。  相似文献   

19.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