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前人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科学真理,隐含着前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获取真知的全过程。如何通过课堂探究性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发  相似文献   

2.
历年的实践证明:以实验为主线、为基础、为向导,同时与化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进行总复习,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因为它符合化学教学大纲中有关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逐渐深化”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的实践,使学过的化学知识重现,经观察现象、推理概括、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其知  相似文献   

3.
人的认识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根据这一规律,我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使用学具进行实践。一、在初学知识时实践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中因缺乏足够的表象支持,而教师往往过早过急地加以抽象,结果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认识,只得机械地记忆。我在教学中,却主张让学生动手,用学具做实验,促使他们手脑并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我采用了由学生摆小方块的方法。第一次要学生用4个1立方厘米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于新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们总是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求举一反三,在高中阶段,体现出的是在掌握基本性质和基本定理的基础上,向它的高一层次迈进的方法和手段——向基本性质和基本定理转化和归纳(简称化归)。这既为我们学习新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又帮助我们形成了一种新的数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一、幻灯辅助教学,科学地创设下了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小数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是经过前人无数次实践总结的认识成果——概括化的知识体系,抽象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  相似文献   

6.
传统数学课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外学生作业多,自由活动少;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忽视学生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我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应强调学生的实践(练习),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事物(数学知识)。?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确保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学科教材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这样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学准备是教师教学实践的第一步,这一环节准备的情况将直接影响课堂知识建构的结果。教师要建构课堂知识需要三个主要条件:教师对知识和教学价值的再认识;教师对自身主体价值的再认识;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对教师进行课堂知识建构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哲学思想分析实验教学目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教学的目的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二是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总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整体上有一个提高。这一过程正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学生理解、掌握某种知识到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必须经历从感性到理性,再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这两个认识上的飞跃.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中才能不断地巩固知识.本文仅以“圆柱的体积”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基本规律具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由实践到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回到实践;二是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统性认识,再由统性认识回到实践。写成公式是: 认识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特定形式的活动。说它特定,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可能等同于前人的发现,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知识,是前人通过探究的实践活动而创建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定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真的“身临其境”,所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在学习中并不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作文讲评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评,顾名思义就是讲讲评评。看过一些课堂纪实和教案举例,听了一些讲评公开课,基本上都是经过这两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讲评课只包括这两个环节是不够的,应在讲评之后再进行“修改”、“欣赏佳作”和“激发再创作”这三个环节。其中总结和讲评是学生对一次作文要求和写法的进一步认识的过程,而修改和再创作是对这种认识的实践过程。应通过总结和讲评提高认识,从而指导修改的实践,再通过修改的实践再提高认识,最后指导再创作的实践,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总结、讲评、修改、佳作欣赏、再创作这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特定形式的活动。说它特定,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可能等同于前人的发现,学生学习的是问接知识,是前人通过探究的实践活动而创建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定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真的“身临其境”,所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在学习中并不  相似文献   

14.
陈永智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11-112
“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一认识规律为众人皆知,但常常被人忽视,违背此规律,学习新知识只能事倍功半。中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认识始于实践,要在实践中学,在练习中学,才能学好语文这门学科。一、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不同文体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如:说明文教学的一般程序为:第一,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围绕说明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的思考题,圈点阅读思考,再展开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并结合平时的阅读写作实际作探讨,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之效;第三,进行实践性作业,如阅读和写作。再如文言文的教学程序一般为:第一,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第二,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读课文,力求能疏通文意,教师在疑难处点拨;第三,学生再读课文,讨论思考题;第四,在充分理解文言文各种内涵的基础上,有表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当然,不同文体的课文,在按此规律教学的基础上具体操作方法可以灵活变通。二、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不同课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上因课而异。如上复习课,一般不必一课一课的让学生复习...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的发展,典型集中地说明人类认识运动总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物理教学应以这一规律为指导,以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抓手来达到。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仞步尝试与探索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促使学生概念的形成与巩固。我们生活在一个广阔  相似文献   

16.
一、强化训练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认识规律来看,自己直接去从事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人们容易了解、容易掌握,而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特别是理论上高度概括的系统知识,则比较难掌握.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基本上是从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中获得的.他们没有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正因为学生认识过程的这一特点,即他们所要学习的是教师有计划地教给他们的系统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绝大部分或全部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理论上的概括,因此他们学习起来感到抽象、困难,而且还容易遗忘.这个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有效地掌握,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模拟使用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分为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读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带规律性的知识,在于示范、引路,是例子,是“举一”;而自读课则在于侧重让学生把教读课里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付诸实践,以便能活学活用,是“反三”。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相似文献   

18.
王梅青 《中国教师》2010,(17):48-51
<正>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师的职业能力是一种资源,长期使用而不作适时的补充,就会导致知识资源、能量资源的匮缺和荒芜。因此,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在职业能力的使用与补充中必须有一种良性循环,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形成职业能力的再生性,保持不断提升的良好的工作状态。因此,对于教师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认识,应把握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主席在《实践论》中讲到“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离开实践,就不能达到认识,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到高级,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20.
伦树才 《教育导刊》2001,(23):44-45
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教育要指导学习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与学习形式,最终能自如地开展自学。自然这一科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人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知识的接受过程是螺旋上升而不是直线上升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点困难和挫折也没有,那不符合认知规律。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