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摆“甫士”     
杨辉  李卉 《学语文》2006,(2):47-47
最近常听别人说“摆个‘甫士’吧”,而且在一些报刊杂志上也经常看到“甫士”这个词。查了一下《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才知道“甫士”即英文pose的音译.指摆个架势。“甫士”是一个音译词,但它是根据粤语译的,确切地说它是一个带粤方言色彩的音译外来词。这一点好像《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没有提及。下面就“甫士”的用法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2.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小语第十二册)里有这样两句话:“一群穿着破料的纤夫”和“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这两句话中的两个“穿着”,读音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先前,我一听《纤夫的爱》,便觉得酸人。因为我不是纤夫,怕是主观意识主宰了自己,所以用了三天时间,专门在嘉陵江中、上游,向那里的纤夫们作了了解。问及《纤夫的爱》是不是他们喜欢的歌时,47岁的罗师傅说:“我一听唱的那些话儿就发臊了。”顿时,我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上年纪的人不赶髦这流  相似文献   

4.
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语文十册第2课)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描写人物肖像的教学活动。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首先,我引导学生复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对照彩图,认真理解纤夫拉纤时的不同形象和神态。例如:“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钉,他的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氏着哩”,“少年右面的老头好象有病。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他正在用袖子拭额上的汗珠”,  相似文献   

5.
小语教材第十二册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看图学文。不论油画的作者还是文章的作者,都旨在揭露沙皇的黑暗统治,反映人民痛苦,引导人民反抗。但我认为:文中只有“逆风”而没有“逆水”是不能充分表现油画中纤夫们艰苦劳动的自然条件的。课文第一段描写拉纤环境说:“因为逆风行驶,所以帆没有张起来。”这无疑是纤夫们“迈着沉重的步子”的自然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课文画面上每一个纤夫的外表形象和内心世界描写得栩栩如生,可谓图文并茂。我教学这一课时,把重点放在对一词多义的分析上。 1.“没精打采”一词出现两次。“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这是指漫不经心,随随便便,满不在意而言。故“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可见都在使劲”,而他却“直着身子”。这属于心理上厌倦情绪的表现。“少  相似文献   

7.
船·车轮     
一首《纤夫的爱》,把纤夫的生活诗意化了.其实,写纤夫的歌还不少.最近参加一次卡拉OK赛,我以俄罗斯民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罗丹 《湖南教育》2002,(24):49-49
巧用多媒体课件。在欣赏前苏联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畔的纤夫》时,教师先把油画《伏尔加河畔的纤夫》和音乐《伏尔加船夫曲》,制作成课件。讲解时,先播放一段《伏尔加船夫曲》音乐,在播放的过程中,画面出现了一条伏尔加河,有很多纤夫在岸边拉船行进,伴随着纤夫的号子声,画面转换成苏联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畔的纤夫》。 巧用幻灯。上《色彩对比》这一课时,我在讲解色彩的明度对比时,把明胶片分别剪成两张大圆形和两张小圆形,再把两张大圆形分别涂上黑白两色,两张小圆形分别涂成  相似文献   

9.
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我见河北李德元这幅画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课文又把每一个纤夫的形象和内心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可称之图文并茂。我教学的重点放在一词多义分析上。1.“没精打采”一词出现两次。“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  相似文献   

10.
课堂?牧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前不久读到郭思乐教授的一篇名为《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的文章,深切地感受到:理想的课堂当是一片心灵的牧场。  相似文献   

11.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沈天鸿的《纤夫》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这种力量、这种美源于作者在文中着力描绘的有着阳刚之气的,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纤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克服困难的一种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曾经遭受过太多太多的磨难,在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我们的民族闯过了一道道险滩急流,才拥有了今天的辉煌。而面对现实中人们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作者的心却变得沉重:我们的时作、我们的社会,何时能够更多地出现承受艰辛和磨难的真正的纤夫?俯瞰长江前…  相似文献   

13.
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伏尔加河在俄国。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师:为什么说“俄国”,而不讲“苏联”呢? 生: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最后一段也点明了。师:大家看出了这幅名画产生的时代,这一点很重要,对帮助我们理解这幅画,读懂这篇课文关系很密切。“纤夫”是什么人?“纤”与“夫”在这个词里各是什么意思? 生:纤,是船上的纤绳;纤夫,就是拉船的人,是一种苦力。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挂图,然后说说图上画了一些什么?近景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作品名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者:列宾创作时间: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还在学生时代,涅瓦河上纤夫的辛苦劳动就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创作一幅表现纤夫生活的作品,以揭示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也表达他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相似文献   

15.
爸爸的头发     
翻开自家的相册,我指着一位满头乌发的青年男子问妈妈:“他是谁呀?”“你爸爸呀!”妈妈满脸惊讶地回答。是吗?我记忆中的爸爸不是这样的呀。记得上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语文老师为我们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当老师读到“领头的是个秃顶的老头儿”这句,前面的男生回过头来,说:“喂,你老头子什么时候去当纤夫了?哈……纤夫……秃顶的老头子……”顿时,不争气的眼泪流了下来。我没有解释什么。只在心底默默地说:“爸爸,我长大后一定要发明一种治疗秃头病的良药。我不会让你再被说成秃子。”在同龄人的记忆里,童年一定伴随着五彩的玩具,而…  相似文献   

16.
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五年制第十册看图学文第2课、六年制十二册2课)在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贴画自析”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贴画”,即是在教师用彩色粉笔勾勒的“天空晴朗”、“远处一艘轮船”、“近处一艘货船”的黑板画面上,把剪下的一个个纤夫按先后排列顺序,贴成原插图画面;所谓“自析”,即指学生贴上每一个人物时给其形象与内心作出认识评价。具体讲,它分三步:(一)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局部记忆。“局部”,  相似文献   

17.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六年制第12册第2课)巧用对比手法,刻画了一群各具特色的纤夫形象,反映了沙俄时代的黑暗统治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一)纤夫形象的对比1.年龄对比。从年龄看,这群纤夫中有的是老头儿,有的是中年人,有的是青年小伙子,有的是少  相似文献   

18.
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选自一九五六年七月号《文艺学习》杂志为发表俄国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作品所加的画页解说,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又作了修改。由于语文教材在语言运用上有着毋庸置疑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对“教”和“学”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对比情境,设疑激趣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学习 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情趣环境,以情优教是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在欣赏课上经常运用比较方法,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形象直观的表现和交流语言》一课中,笔者构思了两种导入方法。第一种导入方法:运用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来导入。在著名的俄罗斯歌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伴奏下,将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慢慢地从左到右展示在大屏幕上,相同主题的音乐与画面相结合,给人一种动感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20.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为俄国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而写的一篇画页解说,选入五年制语文第十册和六年制语文第十二册作为看图学文。教学这篇课文,按六年级的教学要求,要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图画、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在沙俄反动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课文在揭示图画中反映的纤夫的身分、生活和情绪时,许多地方是从画面上人物的衣着、肤色、表情来推理的。例如: 对纤夫劳动沉重的推理:课文第一段,在介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