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鄄 《湖北档案》2001,(9):45-47
中央电视台京九文化列车途经兰考进行慰问演出,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当场收下焦裕禄的外孙余音作弟子,此事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一时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2.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不过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曾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1911年的辛亥革命废除了旧历,改用公历纪年,并从1912年起规定1月1日为新年。1914年,国民政府又重新确认了农历新年。无论"新年"还是"旧年",民间依然沿袭着千年的农历新年习俗,在百姓心目中,春节才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许多人对春节都有过美好的回忆,电影艺术家秦怡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年的场景,越剧艺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兵     
张勇手 《档案天地》2011,(11):4-7,47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很幸运地来到部队.又在部队里面长大成人。1957年,我们从朝鲜回到国内,那个时候八一厂要拍电影,到我们部队去找演员。那次他们给我拍了一些照片.我试了一遍戏后他们就走了。这对我而言是个很偶然的插曲。我也没在意这个事。这之前我和电影的经历就是看过两部电影.  相似文献   

4.
庞学勤认为,入选"22大明星",政治合格非常重要。"我有一条好,啥事没有。革命老区出生,一直在解放区工作,没被捕过,不会有叛变问题,也没有生活作风问题。"2012年6月底,陈强、张瑞芳两位老电影艺术家相继去世,让这个老影星群体  相似文献   

5.
王心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影坛上最著名的“英俊小生”,是广大观众最喜爱的电影演员,是无数少男少女们最拥戴和痴迷的“青春偶像”;1962年被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1982年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得主,1995年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当选为文化部评选出的126名“中华影星”之一。  相似文献   

6.
又一位属于上一个时代的电影艺术家走了。2007年12月29日,住在上海华东医院里数月,病情已经好转稳定的孙道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这一天,他刚刚过完86岁生日11天。  相似文献   

7.
罗治林 《视听纵横》2005,(1):100-101
李少红、陈凯歌、关锦鹏、管虎、吴子牛,这些曾经是一个年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纷纷投身电视剧,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叫好却不叫座的现象屡屡让这些艺术家受挫,相对而言,电视剧的回报更快更简捷。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开始投身电视,大有电影导演纵横荧屏之势。他们用拍电影的方式拍电视剧,这种做法不仅吸引了更多行内人对电视剧的兴趣,观众看节目时也会有新鲜感。  相似文献   

8.
苏格 《新闻天地》2011,(8):52-53
众所周知.彭丽媛的爱人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两位公众人物组成的家庭.注定要受到更多的关注。结婚20多年来.他们很少成双入对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他们相濡以沫、比翼双飞,谱写了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9.
杨盈龙 《今传媒》2012,(7):85-86
自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后电影时代,数字技术,3D技术使得电影文本的叙述又发生了一次空前的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技术与电影叙事文本两者新的"战争"。本文以电影《艺术家》为引子,展开论述,并指出技术的进步终归要服务于电影叙事,两者最终在实现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自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后电影时代,数字技术,3D技术使得电影文本的叙述又发生了一次空前的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技术与电影叙事文本两者新的“战争”。本文以电影《艺术家》为引子,展开论述,并指出技术的进步终归要服务于电影叙事,两者最终在实现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和刘少奇长子刘允斌同在北京西南郊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这个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核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2.
航鹰 《档案与史学》2008,(12):18-21
10月18日发生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不能不叫人相信世上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心灵感应。我在午睡后半醒之际,不知为何倏地看到了谢晋导演,他的面容一晃就不见了:我一下子清醒了,担心地想:他的儿子谢衍导演先他辞世,老爷子经受得住么……  相似文献   

13.
引子 1948年6月20日,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母亲去世,蒋介石为了笼络马鸿逵,请时任西北行辕主任的张治中代表他前去吊唁.借此机会,张治中携夫人、女公子及少数随行人员,莅临宁夏.马鸿逵对张治中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和感谢,非常客气,陪游陪宴,参观水利工程,攀登贺兰山阙,观看骑兵马术.数日之内,除了守灵时间外,几乎形影相随. 易君左先生时任兰州和平日报社长,作为随行人员,此次随张治中来到宁夏.他通过近距离观察,对马鸿逵有了较深印象.随后易君左写了一篇名为"西北二马"的文章,记叙他到西北后认识的两位西北边疆的风云人物:即时任宁夏省主席的马鸿逵和青海省主席马步芳.易君左为什么要写"西北二马"呢?他认为:"这两人在国内乃至国外人士的印象中都有点别致,说好说坏的都有,总之,他们是当代政治舞台上另一种典型."他通过个人的感观和直觉,比较细致地刻画了两位西北大佬的为人处事.  相似文献   

14.
姜龙飞 《档案与史学》2010,(6):19-24,57
<正>一、引子1949年2月21日,刚刚被国民政府行政院褫夺了一切行政职务的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从杭州驱车来到上海,住进了他位于北四川路安志坊35号的寓  相似文献   

15.
1986年9月,我正在北京出差,接到单位领导来电,当年国庆期间,我们电台“小说连播”栏目要播出作家铁竹伟撰写的长篇《霜重色愈浓》。这是一部描写老一辈革命家、上海市老市长陈毅同志的力作。因为据了解,铁竹伟同志正在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修改另一部正待出版的作品,因此让正在北京的我,马上找到铁竹伟同志,进行采访,向广大听众介绍写作这部作品的过程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所以手上很少出现“倒账”、“滥账”的情况 少年秦润卿是被父亲秦九龄从家乡浙江慈溪带到上海的,当时秦九龄在上海一家洋行做门房。1892年的一天,在家乡读过七年私塾的秦润卿,经同乡表叔林韶斋介绍,走进申城一家豫源钱庄,开始了学徒生涯。  相似文献   

17.
听说我校(武汉理工大学)开展解密档案的休闲利用,一名清华大学的教授来到我校,希望能调看父亲罗世芬的档案资料,以对诞辰百年的父亲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查调档案的时候,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封1957年陈毅同志的亲笔书信,信是写给时任武汉市市长宋侃夫同志的。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在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看到1928年3月21日《晶报》上有一篇《吕碧城抱病伦敦》,后在1928年8月29日的一份小报《福尔摩斯》报上,又看到一篇《吕碧城托友觅屋》,心想吕碧城一定是个非凡的女子。回家之后再查资料,果然发现吕碧城与秋瑾有着不一般的友谊,而且两人的名字一度还曾“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正>宋庆龄生前不喜欢过生日,也不喜欢别人询问她的年龄,年纪大了对此更是讳莫如深。她曾经说过:"我从不宣布我的生日和年龄,忘掉它,使一个人能更好地工作。年龄对人的工作、活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据原国务院副总理黄华的夫人何理良回忆,1952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召开期间,宋庆龄身体不适,给她看病的是一位外国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