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对小学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时而把偏旁称作部首,时而把部首称作偏旁,对学生的识字极为不利。其实偏旁和部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什么是偏旁?偏旁这个名称自古有之,古人就有把字的左半部称为“偏”,右半部称为“旁”的说法。新版《辞海》中说:“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左右上下统称偏旁。例如,日和月是‘明’字的偏旁;立和日是‘音’字的偏旁。”可见,偏旁是组成合体字的基…  相似文献   

2.
秋风乍起,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又开始了。坐在人声鼎沸的看台上,我忽然瞥见如潮的人海中,浮现着几个不起眼的、小小的身影:他们时而拿着相机东奔西跑,时而回到座位上奋笔疾书,时而又追着运动员,想要打探什么……呵呵,我脑海中顿时冒出三个字——“小记者”。  相似文献   

3.
一、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忌概念混淆。偏旁和部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的概念。在小学的识字课上,时而有人把偏旁统称作部首,时而有人把部首称作偏旁部首,两者经常混淆不清。什么是偏旁?偏旁这个名称自古有之(不晚于五代)。古人就有把字的左半部称为“偏”,右半部叫做“旁”的说法。新版《辞海》说:“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  相似文献   

4.
请看下面三个教例: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犤教例1犦师:读句子,从整体上感知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生:主要写溪流的样子和声音。师:把句①中的“迎着”换换词读读。生:可以换成“沿着”、“朝着”、“向着”、“跟着”……师:那么叶圣陶爷爷为什么偏偏用“迎着”呢?生:(诵读)“迎”字写出了溪流的方向。游人从下往上走,溪水从上往下流。生:用“迎”字觉得溪水活蹦乱跳,很可爱。师:你的回答很有新意,是怎样体会出来的?生:从第二句“溪流时而………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为”是一词多义,从词类上看它身兼二职,既作实词,又作虚词。用法不同,意义不同,读音也不相同。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只知道该字有两个读音,但是在何时读何音却把握不准。对于同一句中的同一个“为”字他们时而读作“wéi”,时而读作“wèi”。为了弄清这个字的读音,笔者在此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6.
古文献“孃”“娘”的分别与《恒言录》校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孃”字出现了“母亲”义,“娘”字出现了“年轻女子”义,这种分别一直延续至中晚唐前。中晚唐以后,“娘”字渐渐出现了“母亲”义,但“孃”字始终未曾出现“年轻女子”义,与“娘”字的用法区别甚严。无论从汉语史表义还是从原刻本存真这两个方面来看,今版繁体本《恒言录》中的两处8个“娘”字均属“孃”字之校误。  相似文献   

7.
前段日子,我参加一次观摩教学活动,听讲了二年级的《山寨(》北师大版)一课。执教者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课堂上,学生时而齐读,时而自由读,教师时而范读,时而领读。加上多媒体课件的烘托,所有学生以及在座的听课教师仿佛都置身于那林遮树掩的山脚下。可是在细读至第二小节(原文为“:小路七拐八弯,带着你左转右转。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时,出现了如下的一幕: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生1“: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师“:对,真棒!”生2“:这是一条七拐八弯的小路!”师“:真好!你看这位同学,刚刚学过一个词语…  相似文献   

8.
“教师用书”已成为一个新的词语,被许多图书出版者和销售者所言说。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作会也应时而成立。我之所以想对“教师用书”这四个字说几句话,是因为我经历过一件印象常深刻的事,并生发了一点感想。  相似文献   

9.
《语文世界》今年第3期的《说文正字》说到“找”字时的开头一句是:“找,是个后起字,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流行于民间的所谓‘俗字’。”其中“最晚出现’上说令人费解。“找”是个后起字,出现较晚,这是事实,但说它“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据此怎能判定它是后起字呢?如果说它“最早”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才可判定它是后起宇。不然,假如它“最早”于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了,恐怕不能说它是后起字吧。另p么,这个“晚”字很可能是“早”字之误。但如果说“找”字最早出现于明代则又不太完全符合实际。笔者手头资料有限,无法…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中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甚至出现进步暂停或下降、难以有所提高的“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1.
雁阵     
每当秋高气爽,仰望蓝天,你就会看到一群群大雁向南飞去。它们时而循序飞升,时而依次滑翔,时而排成“一”字,时而排成“人”字;时而头雁主动退位,时而同伴主动顶上;时而尾雁呜叫呼应,时而同伴回应联络。但不论何时何地,它们都行列整齐,好像军队布阵。雁阵奇妙,如同深邃的天空,解读雁阵,犹如解读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果”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3.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极高,据有人统计,《诗经》中“之”字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尚书》中“之”字出现了三百五十四次,《左传·齐桓公伐楚》全文约三百六十字,“之”字出现了十三次,《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全文不足四百字,“之”字出现了二十二次。更重要的是它词性复杂,使用范围广阔,可以做代词、动词、介词等。例如: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相似文献   

15.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对《岳阳楼记》的“翔集”作注道:“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群鸟在木上也。”(《说文》)这是“集”的本意。它引申义为聚集、会合,如  相似文献   

18.
出现在唐以前文献里的“砍”字不可信,“砍”字当是宋代出现的新字。  相似文献   

19.
周晓琴 《小学语文》2009,(11):41-41
一次,在学习了生字“眷”之后,学生在默写中竟出现了“誊恋”和“誉恋”,而且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不禁暗自责怪:“都六年级的学生了,认识生字还这么难吗?”可事后想想,“眷”“誊”“誉”这三个字的字形的确比较相似: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眷”和“誊”都是拳字头,而“誊”和“誉”又都有偏旁“言”,稍不留意,还真的易错易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著”字的介词性质提出新解,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介词“著”,它的含义不是语法学者们所讲的“在”、“于”的意思,而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当“著”字在未带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当“之于”二字来理解;当“著”字在带有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之于”二字可省略其一,或当“之”字讲,或当“于”字讲。也即是说“著”即“诸”。文章用《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书籍中的诸多例子验证,无不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