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发生.江南绅士募集巨款,跨境赴华北赈灾,是为晚清义赈.李金镛是这批绅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主持赈务,对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义赈的兴起看晚清统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晚清统治危机的著作和文章很多,但从社会救济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研究晚清统治危机的著述却不多.从义赈兴起的整个过程可以窥见晚清政权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来,书画家借助新闻报刊和商业市场确立了与灾害的关系,书画助赈成为救灾的重要手段。晚清西北地区发生的两次特大灾害,先后得到域外社会各界的有力救助。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书画家以绘画作品介绍灾情,以出售作品筹募赈资,尽力帮助西北灾民摆脱生存困境,进而挽救西北局势,表现出他们的社会担当。与此同时,书画家们借助救灾时机,也逐渐实现了自身向近代化的转型发展,促进了城市商业和文化的活跃。研究特定时空中书画助赈现象,对艺术史和灾害史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湖南官义两赈的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从官赈和义赈的相互关系入手,旨在探讨民国后期湖南赈务特点和荒政格局。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期,政府财政乏力,传统官赈衰微,爱国人士大力倡导,民间义赈组织兴起。义赈机构充分利用近代化的新型交通工具,新型通讯工具和新型的传播媒介,凭借其宽阔的筹赈视野,灵活的筹赈手段,多样的施赈方法实现了荒政理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1921年的辛酉大旱给民国前期湖南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同时也引起了湖南荒政的根本性变革.在赈济旱灾过程中,官赈力弱,影响甚微;义赈异军突起,成为荒政的主力,并全面推动湖南荒政由传统向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7.
丁戊奇荒期间,江南士绅在华北开展了大规模的义赈活动,尤以河南为重点。他们通过刊印《河南奇荒铁泪图》,借助《申报》大力劝捐,为河南筹集赈银达40余万两。与此同时,数十名江南士绅亲赴豫北、豫西重灾区,采取自筹自办、随查随放等方式实施赈济,其赈济内容包括查放钱粮、收赎妇幼、周恤寒士、开办粥厂、掩埋尸骨、以工代赈、开办善堂、兴修水利、代置应差车马等。江南士绅在河南的义赈活动历时一年有余,赈济范围达27县,受赈灾民达80余万人,是近代义赈第一次大规模的实践。这次义赈不仅拯救了数十万河南灾民的性命,也引发了近代救荒格局的改变,义赈从此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救荒方式。  相似文献   

8.
“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散兵游勇以及土匪强盗在京津及其附近地区烧杀抢掠,导致难民大增,而清政府无力对灾民进行大力救济。以上海绅商为主组成的救济善会、济急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动东南各省民间力量,大力组织义赈,有力弥补了官方在非常时期社会救济的暂时缺失,表明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非常时期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宋代官方的救荒措施,可分为赈济、赈贷和赈粜。赈济主要是对大灾、特大灾年导致流离失所的流民和灾歉时城乡贫困户及鳏寡孤独病残人群的救助措施;赈贷一般多是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是冬春青黄不接之际,受灾民众的生产和生活难以为继而需要救助;赈粜是通过平抑粮价达到救助灾民的一种方法,亦即常平法的基本职能,其对象主要是家中无粮食积蓄的下层民众。赈济、赈贷和赈粜的粮食来源,属中小灾的,一般由州级路级地方官府主持,从常平仓和义仓调拨粮食,或置场籴买。大灾、特大灾则主要由中央官府调集粮食和筹措资金。  相似文献   

10.
农赈作为一种赈灾方法被明确提出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一种与急赈、工赈并列的救灾方法,它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考察这一时期农赈的起源、发展及具体操作情况,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救济机制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常,企业网站是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上面“聚合性”存在着硬件设备的物权、网页的著作权、域名(权)和有关经营信息的商业秘密。当一个侵权行为导致网站瘫痪时,这些权利分别都受到了侵害,对其民法救济可以适用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的方法。考虑到企业网站上的各项权利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利用网站进行经营活动之中,因此,赔偿的损失额应依据经营利润的减少确定。  相似文献   

12.
民事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被执行人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以"高效、公正、合理"为原则,建立科学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对解决民事执行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权的理论探讨方面,学术界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权的基本理论方面,对于环境权的保护、补偿、救济等实务,特别是关于公民环境权的救济则鲜有论及,导致环境权的救济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实现。尤其是公民环境权的救济途径与救济的实现方式这两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严重,几乎无年不灾,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面对严重的灾荒,当时的政府救灾力度不大,而民间社会的救济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事执行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与公权力保全或实现民事权利的制度或者程序,它是判决的保证,而民事执行的救济则是为保障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权利,从而进行违法或者不当执法的行为矫正。当前我国的民事执行仍存在不少疏漏,同样救济制度也因民事执行的衍生问题、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尽如人意。文章结合当前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相关构想。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在救济机构、救济程序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因此,须从机构设置、程序规制、尤其引入司法救济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1949年至1978年的中国红十字会,先后经历了重新改组、艰难发展、撤消停滞、迎来新生的曲折发展过程。30年间,尽管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一波多折,但它在国内赈灾救灾、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战地救护、协助日侨归国、国际灾难援助等方面仍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开展的各项救济活动,不仅有效缓解了灾难带来的巨大创伤,推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公民权利救济方式有多种,包括诉讼救济、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监督解决机制和特殊解决机制.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是从法律角度定义公民权利救济的,因此,诉讼救济成为主导的方式,即形成了一元的格局.但社会规范的不可分割性和制度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决定了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监督解决机制和特殊解决机制也是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方式,所以应该形成多元的格局,促使公民权利救济方式由一元到多元的转变,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明朝前期在备荒赈灾活动中,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官方赈济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从一开始便不乏民间行为的参与。自宣德年间开始,官方赈济系统渐趋于无力,因而官方开始劝赈于民间以期减轻自身的施赈压力。正统以后,民间赈济的地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文化观照下的鱼鸟图式入手,诠释其在汉代画像石中的特别意涵,着重探讨图像在神话观念、生殖崇拜、社会功能中的表现,发掘鱼鸟图像示意表达和写意层次的本质特点,从地域文化角度解读一种特定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