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旭 《大观周刊》2012,(1):13-1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分别为西方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都有着相似的主题——复仇.但这两部悲剧在几个方面又表现出鲜明的差异,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刘静斐 《大观周刊》2012,(28):18-19
《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是中西悲剧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悲剧”为切入点;探讨两部悲剧《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流传最广泛、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出戏。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成功上映,该剧是陈凯歌在继承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基础上,对“赵孤”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本文将从“赵孤”故事的历史演变说起,着重比较元杂剧和电影两个版本在思想主题上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望为《赵氏孤儿》此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说"电视就是世界",充分体现出电视对于社会文化的承载。本文正着眼于此,以最具典型性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之一《赵氏孤儿案》为例,从脸面、道义及文化三大视角解构其中所对应的孝道、人格和儒学等中国传统思想,由表及里探究电视剧中所铭刻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中西文化的交流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自从《赵氏孤儿》于1734年传入法国以来,中国戏剧就开始了在海外的传播经历,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传播研究的角度,通过对《赵氏孤儿》在海外传播的环境、传播者、受众者三个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传播规律,以期对目前我国海外文化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石莉 《新闻传播》2013,(12):141-142
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对热播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与传统元杂剧《赵氏孤儿》进行了比较,阐述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对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剧情、人物形象以及思想内涵上的改编,并从这些改编中总结了一些传统戏曲电视化的成功经验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纵观新中国60年来的影人,迄今仍只有他们那一代的导演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8.
以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藏本《重校古八义记》为中心,展现徐元如何改编南戏戏文、创作文人传奇。徐元将南戏《赵氏孤儿记》,重新命名为《八义记》,以典雅的文笔改写《孤儿》唱词,以贴合史实的标准改编剧情,体现出明显的文人审美趣味。徐元还以剧中人物为自我写照,以剧中的君昏臣佞讽刺正德朝政局,说明他已经将南戏传奇作为抒情言志的文体来写作。徐元与沈龄、姚懋良等戏曲作家,在正德末嘉靖初的十几年间,以文人的写作方式和主体意识,如创作传统诗文一般写作传奇,促使文人传奇发生了与南戏戏文迥然不同的质的进化,迎接晚明文人传奇高潮的来临。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是西方的一部著名的戏剧文学,在经过了我国影视艺术家的创作之后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国内外的文化、社会背景在主客观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在一些改编剧中不同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剧本更改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国大多数的国外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本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显然也发生在其他国家改编我国文学名著作品中。本文讨论的文学作品与其影像化作品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白鹿原》展示的是20世纪初中国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无论是连天无尽、满眼金黄的麦地,还是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祠堂、窑洞,该片较好地呈现了原著中凝重而真切的历史感。该片的出彩之处,在于将原著中最突出一对矛盾--秩序的维护和打破,通过象征的仪式和符号具体化,更深层次地表达出导演对扼制人性的秩序的批判和对人性本真的赞美。  相似文献   

11.
孤儿作品版权使用问题在数字网络技术与新兴文化利用模式交互发展时期更加突出.在对孤儿作品“尽力查找”时应以使用人为查找主体而以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指定机构为认定主体,并遵循相应的查找原则和查找路径;使用费可参照法定许可标准并酌情考量市场因素;此外,孤儿作品的利用应延及非数字化形式;救济规则的设计则需兼顾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12.
白芳 《出版广角》2017,(21):84-86
《夜色人生》可以看作丹尼斯·勒翰的集大成之作,小说在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情感纠葛之外,还呈现了罕见的史诗色彩和人性深度.文章从人物命运、爱情书写、人性剖析三个角度探讨《夜色人生》的出版价值与出版意义,具有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有为  肖涛  于志浩 《新闻界》2015,(4):42-47,58
人性是电影的底色,离开了人性刻画的电影是苍白无力的。正是由于人性的挖掘,电影才会超越政治、民族与国界,中西呼应,互为照明。电影《为奴十二年》和《归来》都采用了冰山理论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个体作为思考人性、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人性作为视角,以回家作为线索,冰山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分析这两部伤痕电影中人性的表现,总结中西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解剖《救救柑橘》这期节目,分析《新闻会客厅》如何做到新闻性与人性的有机结合,并使其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从对封建帝王文化秩序的个体逃逸(《我的帝王生涯》),到对现代启蒙话语的女性反叛(《妻妾成群》《红粉》),再到对"文革"时代语境的"顽童"式消解(《河岸》),苏童善于将宏大历史话语和个体生命对立,通过对个体原始生命欲望的尊重和书写,达到对负载着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文化的拆解,从而铺开"人性的折皱"。2013年苏童的新作《黄雀记》延续了这一艺术思维,首次将视域延展至80年代以来的整个"新时期",力求展现商业浪潮席卷下的“香椿树街”所经历的历史变迁与人性畸变。  相似文献   

16.
独裁的政体和疯狂的资本,是战争的两个翅膀。不斩断这两个翅膀,战争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温柔之歌》是法国女作家蕾拉·斯利玛尼的小说,获得2016年度龚古尔文学奖.小说透过一起保姆杀童案,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空间,折射出当代法国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使得小说拥有了极大的社会学意义.文章从三个角度——边缘人物的复杂人性呈现、文本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小说叙事风格的转向,探究该小说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新春走基层期间,中国青年报采用融合新闻的方式,分梯次、多角度对事实孤儿群体进行了报道.本文以该系列报道为例探讨创新经验,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文情怀与人性关怀的融合——谢晋和他的《舞台姐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晋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在每一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的导演,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为指导,从而在真实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这一特点体现在他对特定群体——演员的艺术观照、影片人物遭际的安排、镜头语言及音乐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博客自2002年8月由“博客中国”引进中国之后,短短的4年时间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博客的自由精髓与博客环境的混乱日渐产生冲突。为此,国家信息产业部提出博客实名制的议案,本文试用洛克《政府论》中的自由主义观点浅析对于博客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