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第二次考试》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它讲述了一个美丽曲折而有教化意义的故事:年轻貌美有音乐才华的陈伊玲,因参加救灾影响了嗓子,使得复试成绩不佳,她自己没作任何解释,便“飘然走了”。苏林教授亲自到灾后现场了解到事实真象后,毅然录取了她。然而,该文为突出其思想性而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彼时观念以及教参编写者为此尽情颂扬的课文评述,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训练中,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为提高阅读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试举例说明。一、抓悬念句,追根寻源悬念句,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问题,点出矛盾或设置疑团的句子。抓住这样的句子,追根寻源,其文思便清晰可见。例如《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教学生扣住这一思路读下去,就会很快明白,文章最后通过苏林教授家访,弄清了陈伊玲复试情况十分糟糕的原因,苏林教授就断然作出了录取的决定。至此,一位才华出众、思想品德高尚的女青年和…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考试何为著名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艺术干部学校考试的二百多名合唱训练班学生中间,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课目都列入优等,她的音色美丽和音域宽广尤其令人赞叹。可是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轻而有才华的考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相似文献   

4.
部编初中语文课根或第九课《第二次考试》一直被誉为散文奇葩.它塑造了一位秀外慧中、德才兼备的新型女青年形象.文章曲笔烘托,读后余味无穷.然而白壁难免有瑕,如关于旁衬人物苏林教援的描写,便有顾此失彼之处.女青年除伊玲初试惊人,而复试却唱砸了.这时,作者这样描述考场上的反应:“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作者的意图十分明显,用在座人的“询问和疑惑的眼光”和陈伊玲明朗,坦率,使人信任的神态暗示读者:她事出有因,也曲折委婉地展示除伊玲不为自己追悔的纯  相似文献   

5.
×××同学问:《第二次考试》塑造了两个感人至深的形象——陈伊玲和苏林教授。这两个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要人物? 答:关于谁是《第二次考试》的主要人物,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苏林教授是主要人物,因为他贯穿于文章始终,作者在他身上花的笔墨最多;有人认为陈伊玲是主要人物,因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品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人认为两人都是主要人物,因为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考试》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篇幅短小,情节单纯,但构思精巧,全文紧紧围绕着陈伊玲的两次考试展开情节,热情地赞美了陈伊玲出众的才华和美好的心灵,表现了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精神面貌。一、精心编织,波澜起伏。初读文章,作者笔下所写的内容似乎信手拈  相似文献   

7.
【自学重点】学习怎样运用间接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主人公陈伊玲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公而忘私的品质,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自学步骤】一、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提示:本文结构为:1、交代故事梗概。写陈伊玲两次参加声乐考试,初试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时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对此疑惑不解.2、具体记叙陈伊玲两次参加考试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目前对《第二次考试》的中心思想的归纳是不够全面的。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可归纳成:全文记叙了某音乐学院招生考试中陈伊玲的故事,热情赞扬了她出众的音乐才华和公而忘私的美好心灵,表现了  相似文献   

9.
在写记叙文时,经常要对笔下的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而且还能够起到凸现文章主题的作用。那么怎样在记叙文中进行肖像描写呢?一、肖像描写要适时当代作家何为在《第二次考试》中这样写主人公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这段肖像描写体现了陈伊玲不仅形象美丽,而且富有青春活力,这是在陈伊玲灿烂的音色和深切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以后,大家才注意到了她的形象。但是,如果这段肖像描写放在陈伊玲刚出场的时候,那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高考作文题是把《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是中心思想和中心人物的改写。应当说,《陈伊玲的故事》的写作素材全在《第二次考试》当中,凡是有一定读写能力的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综合考查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定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  相似文献   

12.
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我校在复试过程中采取对考生加测外语的办法,收到了两种明显的效果:一是能够“去伪存真”,防止作弊考生混入研究生队伍中来,保证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二是在考生初试之后到入学前的这个“真空阶段”对考生实施考试,使学生再次“温故”、“知新”,有利于入学后的教学与学习。当然,对复试考生加测外语,只是严把复试关的一项措施,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3.
运用“质疑”,以促进学生思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而且能把差生和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同调动起来。这里我谈谈怎样运用这个方法来教《第二次考试》的。一、设疑紧扣课文关键问题,提出两种或几种看法,让学生带着疑点预习课文,养成差生深思求索的习惯。在预习时,除了按常规布置预习作业外,着重提出疑点:“这个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苏林教授,一个是报考音乐学院的学生陈伊玲。故事的主题思想将随读者对于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14.
一次单元考试结束,我整理好学生们的试卷,来到办公室。“滕老师!”从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原来是小钰。只见她趑趄不前,小脸绯红,怯生生地说:“老师,考试时我的作文离题了,能不能……再给我一次重写的机会?”她支支吾吾,半天才把话说完。不等我开口,对面的李老师却叫了起来:“什么?考试都结束了,还要求重写这叫什么考试?这样考试还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考试》里苏林教授这个人物,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学习辞典》(初中语文)皆这样分析:“陈伊玲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写苏林教授在于写陈伊玲。”根据这个说法.苏林教授似乎是个次要人物,许多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也如此分析。那么,苏林教授当真是作品的次要人物吗?  相似文献   

16.
错过     
′这是最后一门课程考试,也是他最拿不准的一科。“考试时间还剩下15分钟,请考生抓紧答题。”很圆润的声音,像水汪汪的葡萄从干涩的喉间滑落。这是他平生见到的最可亲的监考老师,他知道她一定会认识他,读小学时,她教过他语文,他特喜欢她的课,喜欢那温婉的话语。最后一道综合题,他冥思苦想,无从下手。这道题共20分,他清楚地知道失去它,将意味着什么。进考场前,妈妈在耳边叮咛:“孩子,冷静点,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但他心里很苦:“这三年高中,外加一年补习,并不宽裕的家已为他花了多少!而且两年前爸爸已经下岗,他的胃病老闹腾;妈妈给人家当…  相似文献   

17.
1977年大治之年气象新北京: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天津:1、他像雷锋同志那样2、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上海:1、“知识越多越反动”吗?2、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记先进人物的二三事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9年改写《第二次考试》为《陈伊玲的故事》1980年读《画蛋有感》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2007,(5):38-38
布朗的母亲是他7岁那年去世的,继母来到他家的那一年,小布朗11岁了。刚开始,布朗不喜欢她,大概有两年的时间他没有叫她“妈”,为此,父亲还打过他。可越是这样,布朗越是在情感中有一种很强烈的抵触情绪。然而,布朗第一次喊她“妈”,却是在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挨她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杭州朱乐平老师在“开放题课堂教学展示”中精彩的一幕 :下表中是小明、小红和小强在三次考试中的数学成绩 ,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问题一提出 ,各小组立刻展开热烈地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争先发言。生1:我认为是小明。因为从表面上看 ,小明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 ,而且在最后一次考试中他考得分数最高。生2:我认为小强的成绩比较好 ,因为他的平均分最高。生3:小红成绩好 ,她的成绩比较平稳 ,不像其他两人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不好。生4:小强好 ,他第一次临场发挥最好 ,考了96分 ,是所有分数中的最高分。生5(振振…  相似文献   

20.
实验中学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进行,说是要考查学生的一种什么能力。 初试时,我名列前茅。 复试,我拿到试卷和初试时一模一样。考场沸腾起来…… “安静一下,试卷绝对没有发错!如果你们觉得没有考的必要,就可以不考!”监考老师敲着桌子喊道。 考试时间才过一半,我就交了卷,其他的考生也都春风满面,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显然,大家都以为自己稳操胜券。 复试成绩一公布,我仍然高居榜首。可公布录取结果时,我榜上无名。于是,父亲带着我气愤地闯进早已挤满人的校长公办室,异常激动地质问校长:“我儿子两次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