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师鲍林(1901—1994年)是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传奇式人物。第一次是在1954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第二次是在1962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鲍林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时,他将家里的地下室改建成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做起了他感兴趣的各种实验。成为研究生后,鲍林的研究兴趣主要在物理化学方面,他对分子的结构及其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931年,鲍林发表了《化学键的本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因此,他获得了美国化学学会大奖 —— 朗缪尔奖。1933年,32岁的鲍林,当选美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为表彰鲍…  相似文献   

2.
有“第一流天才”与“和平老人”美誉的鲍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鲍林是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01年2月28日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个药剂师家中.祖父是移居美国的德国犹太人,父亲开有自己的药店,鲍林自幼对父亲在药房配药发生浓厚兴趣.中学时代的鲍林就特别喜爱做化学实验,由于学习努力;成绩突出,老师破格允许他做高一年级的化学实验,并参加教师的研究工作.1922年,鲍林毕业干俄勒冈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25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获得这个学院历史上仅有的优秀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1969年后任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  相似文献   

3.
张科生 《科技文萃》2004,(12):29-32
2004年8月19日,是大科学家鲍林逝世10周年纪念日. 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然而,当我们回顾100年来世界的进步,历数20世纪的风云人物时,我们有理由认为,鲍林是20世纪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世纪伟人之一.  相似文献   

4.
盛根玉 《化学教学》2011,(11):57-60
美国科学家鲍林的兴趣涉及到了众多领域,从化学到量子力学、由生物化学到医学,都留下探索的足迹和丰硕成果。虽然兴趣多元,但鲍林的研究方向一直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对分子结构的准确描述和对化学键本质的探索,并因此获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后来,鲍林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领域,由科学实验投身社会实践,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于19...  相似文献   

5.
顽皮的天才     
鲍林是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1901年,他出生在美国,幼年聪明好学,11岁时认识了心理学教授杰夫列斯。一天下午放学后,杰夫列斯邀请鲍林去参观他自制的简单化学器皿。杰夫列斯把各种颜色的粉末混合在一起,制成溶液,然后吹起了五彩缤纷的气泡。他小心翼翼地把食糖和氯化钾搅和,然后滴入硫酸——火焰一下子窜了出来。食糖和几种化学品最终变成了一堆黑炭,一些物质变成了另外一些物质!这个现象深深地打动了鲍林。在化学反应中,事物可以发生变化,令人惊讶的变化——看到这一切,鲍林陶醉了。  相似文献   

6.
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家-鲍林河南省商丘师范学校(476000)刘春卉鲍林于1901年生于美国俄勒岗州的波特兰市.受当药剂师的父亲影响,他自幼对配制各种药粉和药膏有浓厚兴趣.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在化学和化学实验上的天赋.他于1922年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对离子半径的求算已提出了很多方法,其中主要有哥希密特、鲍林和拉德等人的求算方法。但最常用的是鲍林从有效核电荷和屏蔽参数推引出的一套离子半径。现在,作者将介绍一种从稀有气体原子半径和Ni、Pd、Pt的原子半径出发求算离子半径的方法,其计算值与鲍林值能较好地吻合,且计算方法简单,物理意义也较明确,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何山石 《初中生》2007,(16):56-57
鲍林是迄今为止两次单独荣获诺贝尔奖金的人(1954年获化学奖,1962年获和平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相似文献   

9.
阿碧 《中学生百科》2012,(15):49-51
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之前,很少有人能猜得出今年的获奖者是科学界的"窦娥"。他就是以色列材料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1982年,谢赫特曼发现了打破晶体学常识的准晶体,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这一发现,他也因此受到科学界的排挤,著名的化学家鲍林甚至称他为"准科学家"。将近30年后,这位准科学家却站到科学界最高的领奖台上。●打破常识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百年科技     
维生素C的作用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鲍林在他的新书《维生素C和感冒》中指出,每天服用一定量的维生素C不但可以治疗感冒,而且还可以预防癌症、心脏病等恶性疾病。鲍林认为维生素C对人体有长期  相似文献   

11.
崔鹤同 《下一代》2008,(11):42-43
鲍林10岁时认识了比他年长一岁的杰夫列斯。一天下午放学后,杰夫列斯邀请鲍林去他家参观他自制的简单化学器皿。杰夫列斯把各种颜色的粉末混合在一起,制成溶液,然后吹  相似文献   

12.
本期主角:莱纳斯·鲍林神秘咒语:打开百科全书,我就一发而不可收拾。我可以忘情地读呀读,直到停下后才能把自己拉回到现实世界。行动故事:1.从小爱读书莱纳斯·鲍林,1901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必须外出打工,帮助家里支付各种费用。他从小喜欢读书,喜欢猜谜语,喜欢解智力题。家里大约有50本书,放在一个高大书架的顶层,他设法把它们取下来,如饥似渴地阅读。不久,他发现县图书馆可借到更多的书。他对科幻小说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喜欢读凡尔纳和威尔斯的小说。周末,他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2.捡来的实验仪器鲍林12…  相似文献   

13.
<正>莱纳斯·鲍林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他从小就是个好问、执着、爱想象的孩子,在他的读书生涯中,他很感谢他上高中时的麦克老师,是这位老师开启了他的创造性思维。鲍林当时正读高中,学校古板、无趣的教学方式,让他很是反感,正好学校举  相似文献   

14.
魏忠 《今日教育》2015,(4):64-65
1994年8月19日,著名的科学家鲍林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他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学者,是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电负度、共振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蛋白质二级结构概念的人,还是积极推动消减核武器运动的创始人。就是这样一个化学史上少有的顶尖学者,染指脑神经、医学、健康医疗,不但没有得到尊重,还搞得自己声名狼藉,在晚年时被多所大学拒之门外。记得我上大学时候的1988年,鲍林还在  相似文献   

15.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这一模型的发现一方面是他们两人天才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善于借鉴、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密不可分。这其中运用模型构建法研究DNA的三维结构,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模型构建法是鲍林对蛋白质α螺旋的研究方法。鲍林运用结构化学规律,建立了与已知蛋白质化学性质一致的各种可能的三维模型。然后用X射线衍射结果对模型加以检验,从而确立了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沃森和克里克运用这一方法提出DNA结构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DNAX衍射图像…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化学及大多数无机化学教材中,都选用了鲍林(Pauing)总结的多电子原子的近似能级图(见图1)。  相似文献   

17.
杂化轨道理论是1931年美国理论化学家鲍林在原有的价键理论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杂化轨道理论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对分子结构的成功解释更显示了这一理论的神奇魅力,吸引着很多理论化学家沿着这个  相似文献   

18.
根据含氧酸的组成和结构、鲍林的含氧酸半定量规则及有关的文献资料,提出了含氧酸的强度主要特征和含氧酸酸性判断规则,并列举文献资料数据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9.
瑞典化学家柏齐留斯(J.J.Berzelius)在1819年提出二元电化学理论(简称二元论),他认为每个化合物必定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电正性的,另一部分是电负性的。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间的亲和力就是电性不同质点间的静电引力,因而初步形成元素电负性和电正性的概念。以后在193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L.Pau-  相似文献   

20.
一、经典思想实验五十年前,沃森、克里克对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无疑是当代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使遗传学的历史和生物学的历史从细胞阶段进入了分子阶段。史蒂文·琼斯曾不无感慨地说:达尔文将人类从顶端处拉了下来,DNA 将人类的面孔碾碎成生物学意义上的浆汁。达尔文进化论中许多观点的提出,所基于的就是思想实验的结果;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同样凝聚着大量思想实验的成果。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了关于 DNA 三链α螺旋模型的研究报告。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沃森看了富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 DNA 的 X 射线衍射照片,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思想:DNA 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思想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