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美辨析     
<正>在我国现有的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审美实质就是崇高。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美。”高尔太在《论美》一书中说:“悲、或悲剧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不等于这两个词通常所意味的悲哀,悲惨,失败与死亡。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出人对这种失败与死亡的抗议与斗争。唯其如此,悲剧才同时显得崇高与雄伟。”在韦小坚等人著的《悲剧心理学》中也这样写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形及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与美学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讲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各门学科都与美学有关系。例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分割”,是个数学问题,但它显示出来的美,至今仍是一个谜;还有宏伟的埃菲尔铁塔,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等建筑,如果离开数学,它们就不会存在。它们所表现出的美是永恒的,使几代人赞叹不已。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在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美育”就是审美教育 ,它是适应人们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教育 ,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载体。过去研究“美育”的人不多 ,改革开放的今天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 ,各个生活领域都对“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的事物 ;而且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 :有些学生真假不辨、是非不明 ,有的由于受不…  相似文献   

5.
为美学辩护     
为美学辩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首先是“美是什么”?因为没有“美”,就没有“美学”。其次是“美学是什么”,它要论证的是一种专门认识(叙述)“美”的科学(话语)是如何可能的?换言之,即使世界上到处都有“美”,但假如不能通过一整套符号、形式和概念把它明确下来,那么人们依然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美的或不美的。在这种意义上讲,“美是什么”和“美学是什么”,是为美学辩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我国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时期形成的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当时的历史地位所决定,在“简单的形式中潜伏着将对后来的美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性”。这主要表现在:一、作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和这种美学思想对后来中国美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秘密所在,是自觉追求一种实践要求的人格。它以“社会改造、思想启蒙的功利目的为前提”,把两者“归结为改造社会的主体的自身状态问题。”二、梁启超“对美和艺术的思考以社会的政治目的为基础,以实践性人格的造就为中心”,从“宇宙未济和人类无我”,“知不可而为”和“为而不有”的人生观着眼,提出了“无所为而为的美”的观点。三、梁启超在高度重视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同时,又在其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中,是把二者“作为从思想启蒙的社会目的到实践性人格的形成之间的中介环节而从属于善的。正是从美对善最有功利价值的认识出发”,“给予美以‘生活中最重要者’的评价”。这就使他具有把“美变异为善的可能”。最后,作者把梁启超和王国维置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上加以比较,进一步指出了前者美学思想的进步性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论"阴阳两仪"思想范式的美学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方文化和美学观念中,“阴阳两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文化命题。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哲学,而且也反映了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美学思想范式。其美学意涵主要有四:一是“耦两”美观念,即强调在相反相对的两种矛盾因素之间思考美、创造美;二是“中和”美意识,即讲究在两两相对的矛盾因素之间实现均衡持中、不偏不倚的和谐之美。其核心范畴是“中”。三是“刚柔”美理想,既讲究阳刚与阴柔这两种审美理想之间的相成相济,又有偏重阴柔之美的趋向。四是“虚实”美境界,在阴与虚、阳与实的对应中,既强调虚与实之间的互用相生,又讲究以虚为体、以实为用,从而推动“意境”美学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音乐美学是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说它年轻是因为“音乐美学”这个词首次出现在十八世纪末;说它古老是由于早在我国春秋战国之时,就出现了《乐记》这本音乐理论专著。那么,什么是音乐美学呢?简言之,音乐美学就是“音乐美”的学问。除此之外,研究音乐与外界的关系,如音乐与现实、生活、社会,特别是与人的情感关系,则可称为音乐的美学。要弄清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最好从它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来进行分析。首先,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着重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对艺术的审美关系,它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言科学的不断发展,修辞学再也不仅仅是“词语的修饰”了,它越来越与新兴的科学发生密切的关系。一切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都出不开修辞,它所提供的美学信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修辞即是美—再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修辞为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表现手段,美学为修辞开拓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修辞美学,必将以其独特的英姿立于科学之林,而在这里,“歧解”作为言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两汉文艺论著对“丽”的论评中,我们能看到:众多的词素与“丽”构成一个共同的语义场,那就是繁富铺陈、饱满充沛;在这个共同的语义场中,“丽”审美的范畴表现为形式上的“大美”和“精美”,内容上的“性情之美”和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命之美”.与先秦时期“丽”的语义场相比,它还不具备一个美学“范畴”,“丽”在两汉时期还处在一个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曾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两方面的对立统一,都是客观存在。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丑也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美学要善于发现和认识美,也不要忽略对丑的研究,这样才能认识美与丑所蕴涵的丰富的人生内容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什么是美与丑的实质?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依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随时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它是人类创造性实践的产物。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自由对必然的斗争,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无比丰富内容,人类的创造性也必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名重而质峻”的社会美。  相似文献   

13.
政治美学的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政治美学”作为严肃的学术概念来使用,需要对于“政治”、“美学”都采取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对政治本身所蕴涵的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政治与美都是“恶之花”,都产生于人类生活与人性的缺陷,都致力于治理人类社会外在与内在生活的秩序。自然政治的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审美,政治的理想形态乃是取得像自然一样的具有“天赋”形式和“合法性”的人类生存结构,自由成自然,则是政治中核心的美学的理想。政治的“秩序感”与美学上的“秩序感”出之于相同的人类冲动,有限与自由这二的永恒张力,是政治和美学的本质。“神道设教”现象可以看作政治美学的一种必然形态,“暴力符号”与“符号暴力”是其逻辑发展。政治中人类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也是美学中的永恒主题。美是目的,乃政治美学的真正旨归。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之所以能流传不衰,给后世文学以极其深刻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本身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价值,能给读者以多方面的美的享受与熏陶。“十五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它的美学价值尤其显得异彩纷呈,诸如:悲剧美、喜剧美、崇高美、自然美等等。本文旨在着重探讨“十五国风”的悲剧美,至于它的喜剧美、崇高美、自然美,已在另一篇拙作中论述。  相似文献   

15.
美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人类离不开美。美学是一门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学科,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出愈来愈显著的作用。图书馆与美学相结合,是近年来图书馆学科不断发展的标志之一,以美学原理指导图书馆工作,对提高服务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7.
美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它们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合异为美”是中西方美学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美的构造原则。合异论美学着眼于隐蔽的合异系统,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区分“差异”与“异者”、“差异形态”与“差异系统”,澄明“实践”“感性”等特殊异者中“美如何是”的合异之美及其变体。作为对审美活动中各种差异形态及其组合方式的理论研究,合异论美学通过考察美的合异结构与审美共同体建构,审美通变与美的“终结”以及中和之美与审美正义,揭示出合异以为美,通变以致久,中和以化醇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进行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宗白华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初发芙蓉”与“错采镂金”的美,认为它们代表了中国人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这两种类型的美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美学效果,也是宗白华所理解的人类美感的差异性所在,它们多表现干诗歌、绘画、工艺  相似文献   

20.
刘聪  云楷 《宜宾学院学报》2022,(8):64-75+109
“美在自由”这一观点在今天的美学理论中颇具分量。不过,美与自由形成直接相关的表述是非常晚近的事,其大致源自康德。通常情况下,人们以“美在自由”来为审美的无关功利性、超越性等特征张目,并由此进一步认为“美在自由”乃审美活动取得自律性的合法前提。然而,在西方的观念史上,自由一词无论是在康德之前,还是在康德的先验美学中,始终与神学伦理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从未脱离过神学伦理学的历史底蕴而得到来自纯粹美学上的赋义,以“美在自由论”为基础根本不可能推导出“审美自律论”。与此相对,所谓的“审美救赎”就其救赎性而言,其实也不在审美活动本身,而正在于“美在自由”这一关联性表述中,自由一词从未隐退的神学伦理学意涵。“审美救赎论”是“美在自由论”的现代翻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